員工對工作的觀點以及社會企業

卡夫卡說,每天花8個小時工作換取自由時間是值得的。卡夫卡認為工作是迫不得已,只是為了養活自己,讓自己可以持續寫作。

卡夫卡這樣的觀點是迫不得已的錯誤。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建立一個觀點,工作是為了賺錢,再把錢拿去快樂花用,以及建立社會地位。因此,員工努力工作,是為了獲取比較好的酬勞。既然工作已經賺到錢,當然就會努力去玩樂,所以大家會說,工作的時候要努力工作,玩的時候要努力的玩。也因此,在科技業,大家熱中追求攝影、登玉山、自行車運動等等,這是下班後所熱衷的事情。

企業為了讓員工可以認真工作,使用領導方法和激勵方法,希望可以讓員工努力工作。教授為了讓學生努力學習,設計課堂可以像遊戲一樣互相競爭,並且到處宣傳這樣的課程有多麼成功。這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問題,就是假設工作和學習是必須被激勵的,也就是說,工作和學習都不有趣,員工和學生需要被激勵才會努力做這些事情。

如果換一個觀點呢?

工作才是人生的目的,休閒是工作之餘的調劑以及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如此一來,工作就不用被激勵,因為員工是渴望工作而來,他比主管還希望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只是很少有員工會這麼想,因為台灣的社會價值已經被塑造成工作是為了賺錢,違反社會價值的人,會被周遭的人視為異類,變成孤單沒有朋友,這可不是員工喜歡的事情。

雪上加霜的是,兩種企業行為加強這樣的認知。其一是老闆幾乎都是見錢眼開,設定金錢導向的 KPI,也讓員工看到經營企業的目的是賺錢,既然老闆的目的是賺錢,員工幫老闆賺錢,當然主要目的就是要分取利潤為酬勞。其二是多數企業主管喜好權力鬥爭、抱大腿、做表面工作、好逸惡勞、結黨營私、追求自我概念等,員工看到自己的主管如此,就很難相信企業的任何崇高目的,既然企業沒有崇高目的,只是權力鬥爭和追求私慾的場所,員工也只是來工作換錢而已。

在工業革命之後,要提高生產力必須要用更多的資金購買設備,於是產生大量企業。早年大家認為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慢慢的,大家發現,即使想要讓社會更好也需要建立企業,因為現代生產方式都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因此有所謂社會資本主義,就是將社會資源投入建立企業,這樣的企業目的就是要造福人群而非純粹營利,營利只是為了讓企業生存而已。現在已經很少社會資本主義,但是卻越來越多社會企業,就是以一個利他目的為企業目的,獲利只是為了維持企業生存。

一個社會企業必須以兩件事情作為企業經營的目的,第一件是讓顧客得到更有價值的事物,例如路邊的小藥局,經營目的應該是讓所服務的顧客更健康;夜市小吃攤的經營目的是提供給顧客物超所值的美食;HTC 的經營目的是讓顧客投過移動通訊資訊平台得到更便利的生活。(當你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台灣企業時,你會發現多數企業不及格。)

社會企業的第二個目的是讓社會更好,例如水耕蔬菜產業,可以讓人類的食物生產更有彈性、更在地化;LED 照明讓能源更節省;Google 讓知識傳遞更迅速方便。

如果一個企業只能達成第一项卻會違反第二項,就必須重新思索如何調整經營方法。例如漁業,捕撈很多黑鮪魚讓顧客吃得很美味,但是卻對地球有傷害,因此必須限制捕撈。或是種植檳榔樹買足顧客,卻會破壞山坡地,因此必須規劃種植區域。

台灣人善於言語上的矛盾,來證明沒有真理。例如針對顧客,大家就會用兩種說法,一種是顧客都是對的,另一種是顧客不一定對。當這兩種說法好像都有道理時,那就沒有是非對錯了。事實上,正確的只有一個,就是實現你的企業目的。

有了好的企業目的,用企業目的去選擇、培養和評估員工,這是社會企業第一個重要功課。

在〈員工對工作的觀點以及社會企業〉中有 1 則留言

  1. 第一個企業目標中所提的顧客若也意即員工的話,就太美好了,立馬毛遂自薦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