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代的年輕人

關於薪資

一個企業的人資主管最近忿忿不平告訴我一件事。他們面試一個不錯的年輕人,唯一的問題是這個人要求薪資比較高;人資主管去做薪資調查,這個年輕人要求薪資落點在 P75,也就是100人中第25位,人資主管把這件事情向總經理匯報,總經理認為只要夠優秀就錄取。人資主管很開心告訴用人單位主管,用人單位主管說,那個年輕人已經說不來了。人資主管覺得奇怪,打電話問應徵者,應徵者說用人單位主管跟他說薪資要求過高所以不予錄取。

用人主管不希望他的部屬薪資太高,他覺得不舒服,即使公司已經同意。

有些四、五年級生會看不慣六、七年級生要求太高薪水,即使公司同意,他們也不爽不予錄用。

外商企業的中階主管

一個外商公司中階主管告訴我,他們很高興學習有效的面談法,這樣他們就可以分辨應徵者的優劣,以避免優秀人才進入企業。我沒寫錯,這也不是笑話,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這個朋友告訴我。外商薪資條件優渥,唯一的問題是亞洲總部早已從台灣遷到中國,台灣編制只會越來越少,不會擴編。如果他們聘請優秀的人進入企業,未來一定是自己被資遣;如果都找一些能力差的,就可以確保自己的工作安全,因此,分辨應徵者優劣很重要,以免優秀人才進入公司。

摩斯漢堡的年輕人

台南火車站前有一間摩斯漢堡,我以前喜歡在周日帶孩子去吃午餐。可是卻經常發現客滿,沒有空桌。客人不多,幾乎都是被學生佔據。學生來這裡吹冷氣讀書,更過分的是,經常是空桌沒人卻有書包佔據。我走過去,隔壁的學生說,是幫同學佔位置,同學晚一點才會過來。店長說,他們也沒辦法,這些學生經常點一杯飲料坐一整天,甚至會夾帶外食進來。這樣一來,摩斯會降低營收,想要吃午餐的客人也沒位置;學生說,我們有點一杯飲料啊,為什麼不能坐這裡。

我在想,企業中會失敗的人經常是不考慮他人感受的人,這些孩子為了未來前途讀書,但是卻用不考慮他人的方式讀書,即使考上好學校,出社會之後也會因為不考慮他人而失敗。

讀書為了成功,讀書的方式卻會導致失敗,這樣為什麼還要讀書?

中興大學

去年帶女兒去中興大學報到時,順便聽一下他們系主任的談話。系主任說:「我們系不是訓練學生有工作能力,我們只能訓練學生將來到企業有被訓練的能力。」我覺得不妙,這個系的教授應該不會教太有用的東西。

政治大學

另一個朋友從政大經研所畢業,我問他喜歡什麼經濟學議題,他也告訴我沒有。

成功大學

一個朋友的兒子剛從成大化研所畢業,我問他喜歡什麼研究領域,他說沒有。我問他將來要做什麼。他說,找一家薪資不錯、股票不錯的企業待著,賺點錢,這樣就可以到處玩。我問他怎會有這樣的想法。他說,大家都這麼想。而且學長從企業回來分享也說,企業裡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薪資和股票是真的;在企業賺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中小企業

2013年統計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30萬家。平均每10位上班族,就有將近8位是在中小企業工作。我認識很多中小企業主,這些中小企業主想積極把自己企業做好的並不多,他們一有錢就去打高爾夫球、旅遊、玩車,對他們來說一年賺個幾千萬已經夠用了。但是他們的員工呢?因為中小企業主並不積極改善企業競爭力,因此企業總是做不大,獲利也不甚好,老闆又拿走大部分獲利。在他們企業工作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希望,但是年輕人又能如何呢,畢竟企業不是他們的。

大企業

大企業裡總是或多或少有鬥爭,高階主管光是應付鬥爭就來不及了,根本無法去思考企業長期發展。我已經不知道看過多少因為鬥爭沉淪的大企業,船快沉時,大家還在搶位置,這樣的企業根本沒有未來。

我問竹科工作的朋友,他們已經習慣這種事,大家只能寄情於單車、旅遊、美食、煙火、電影、演唱會、爬玉山….,至於前途,別多想,機會不大。

一個經濟學家提到,他拜訪許多韓國企業家和台灣企業家,最大區別就是台灣企業家比較沒有發展的企圖心;我非常認同,因為和我觀察的一致;沒有企圖心的企業家無法經營出有競爭力的企業,在這些公司工作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前途。

華納威秀

和兒子去華納威秀看電影,我要兩張電影票、一個大爆米花、兩個中可樂去冰。我重複好幾次,售票的年輕女生還是給我中爆米花和小可樂,附送一條我不吃的小巧克力棒,並且貴了68元。我很生氣問他為什麼要騙人,他說幫我搭配套票比較便宜,我說結果是比較貴而且我要的東西都縮水,他就無語了。我知道是公司要求,因為這樣優惠電影票,加價在零食,可以節省稅金。

年輕人來工作學習了欺騙顧客的技巧,和鼎王一樣。

周遭的年輕朋友

因為 Facebook 和 Plurk 之賜我認識不少年輕朋友,但是我周遭的年輕朋友很少人專注在技術和深入知識,大家都不知道在忙什麼,我根本不知道這些人怎麼和國際級企業裡的外國年輕人競爭。這些年輕人對知識壓根沒興趣,學校不會讓他們對知識產生興趣,又不太教導有用的知識,他們以為要在世界生存必須靠人脈、態度和志氣,忘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知識與技術」。

我們的年輕人不是輸在起跑點,而是根本不知道要跑。

還是有年輕朋友成功,只是人數實在不多。

這時候年輕朋友又會說,他們定義的成功和我們定義的不同。我想,如果沒有前景也算成功的一種,我們的年輕人真的非常成功。

我的觀點

台灣社會顯然並不提供年輕人成功的環境和觀念,年輕朋友只有自求多福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