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神經學科學家與命師的生命探尋,之二

大腦神經學的基本知識,X如是說

構成大腦的基本訊號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包含感覺神經元、聯絡神經元、運動神經元。神經元的訊號起始於「刺激」;當影像、聲音刺激我們的感官,感官將訊號送給感覺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將訊號送進聯絡神經元的迴路中,經過辨識和決策,交由運動神經元執行我們的反應。

每個神經元有四個部分,分別是細胞體、樹狀突、軸突和軸突末梢。細胞體是神經元的中樞部分;細胞體包含細胞核,裡面有DNA登錄基因;圍繞細胞核的是細胞質(cytoplasm),裡面有分子機制製造蛋白質。細胞體向外延伸出兩條長長的線,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樹突像樹一樣有許多分支,專門接收別人送過來的訊息。軸突是神經元對外輸出訊息的路徑;軸突末梢分成很多細枝,這些細枝和其他神經元相連結;連結處稱之為突觸(synapes)。

人類的突觸大約有一百兆之多,突觸是記憶儲存的基本單位,所以記憶容量大約一百兆個單位。突觸間隙大約有20奈米寬。神經元的訊號傳輸運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ual);另一種是突觸電位(synaptic potential)。當一個刺激從受器,例如影像進入眼睛、聲音傳入耳朵、食物接觸舌頭,受器上的感覺神經元會產生動作電位。動作電位強度在一百到一百二十毫伏特之間,會從樹突一路傳送到軸突,再傳送到軸突末端。但是動作電位不能越過突觸間隙去促發下一個神經元的動作電位,因此必須透過突觸電位。

當動作電位抵達突觸末梢時,他的電流會使囊泡(synaptic vesicle)和細胞膜結合,在突觸間隙中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neural transmitter)。神經傳導物質被釋放到突觸間隙後,會和下一群神經元上的受器(receptor)結合,促發下一個神經元的動作電位。

動作電位的電信號,和突觸電位的化學信號,是神經元傳輸訊號的方法;透過這兩種方法,我們得以思考、感覺、觀察、聆聽、記憶,產生種種意識。

已知的神經傳導物質超過70種(有人說100種),神經傳導物質和受器結合後會被分解,分解動作會帶來各種感覺;包含生氣、興奮、緊張、愉悅、穩定等,也就是說,人類的感覺源自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和分解。人類的活動與思考來自動作電位和突觸電位,其中的突觸電位帶來各種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慾,因此,沒有感覺就沒有動作和反應。神經傳導物質帶來的正面反應,例如興奮、舒服、快樂,即是「正面的報償效應」;悲傷、痛苦則是「負面的報償效應」。

基本上,人類活動的基本原理就是,追求更多正面報償效應,避開負面報償效應。

大腦神經學和存在哲學,X如是說

20世紀中葉的「存在主義」哲學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論述,認為因為人存在,才會出現種種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存在主義哲學主張,當一個人不去自殺,代表生命存在自有其價值和意義,不用長篇大論,不用神學定義,不用一堆社會價值解釋。卡謬在1942年著名的作品「局裡局外」(舊譯:異鄉人)中討論到,人的感覺是從經驗而來,不應該被世俗的價值觀束縛。

我們先來探討,人為什麼存在?人為什麼不去自殺?

大腦科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不存在「正面報償效應」,或是不期待「正面報償效應」,或是無法抑制「負面報償效應」,他就會去自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憂鬱症」。

一個正常人不會自殺,因為每天都有「正面報償效應」。早上起床我們吃了一頓愉悅的早餐,食物的味道讓我們產生正面的化學反應;到公司和同事打招呼,這些同事常常和你一起去玩,和他們見面讓你產生記憶效應,喚醒你長期以來的愉悅感,你又產生正面的化學反應;上班時做了一個文件,被你尊敬的老闆誇讚,你又有了正面化學效應;晚上在HBO看了一部好看的電影,又有正面的化學效應;最後睡覺前和伴侶從事具有強烈正面生理報償效應的運動,更是充分獲得具有興奮效果的多巴胺。

因為我們每天獲得很多「正面的報償效應」,我們期待明天一樣可以獲得快樂,所以我們不會自殺;存在,不用什麼偉大的生存意義。存在是因為我們期待,也還可以獲得「正面的報償效應」。當一個「負面報償效應」存在,讓我們無法解決,或是因為負面效應抑制正面效應,人們便會開始想要自殺。

要了解一個人的第一個方向就是,探究維持這個人存在的「正面報償效應」是什麼?

一個人無法沒有報償效應還活著,因為活動必須有電子訊號和化學訊號,缺一不可;而且化學訊號必須有一定的量。(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