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神經學科學家與命師的生命探尋,之三

人之有別於動物,X如是說

既然人類活動的基本原理是,追求更多正面報償效應,避開負面報償效應;我們就有必要深入了解報償效應。動物的大腦和人類是同樣的運作模式,一樣有報償效應;但是動物的報償效應只有生理報償效應,就是避開痛苦、進食、交配等,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差異來自,人類的報償效應有很大部分屬於非生理報償效應。只有少數動物具有局部非生理報償效應,像是狗或貓,其他動物的生存模式多數依照生理報償效應的需求和感受。

因此,理解報償效應,是理解人的最重要關鍵。

從大腦神經學者的角度,想要深入理解一個人,要深入分析的有這些元素:

第一視角:生理報償效應

第一視角是報償效應中的生理報償,這樣的人天天吃、天天交配,這樣就滿足了,所有的行為也是為了吃更多和交配更多。

有這種人嗎?當然有,以前在深圳、東莞、廣東很多台商和台幹就是如此,這導致華南許多台商大崩壞。中國許多官員也是如此,二奶、三奶、四奶,一奶接一奶,吃得油滋滋,天天花天酒地,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更多的吃喝和交配。當然,台灣官員和政客也不惶多讓,不輸給海峽對岸的官員。

第一視角還有另一種直接報償效應,像是電玩(或是毒品等上癮物品)。電腦遊戲會直接刺激邊緣系統的報償區,讓人產生興奮感。有些人沉淪其中無法自拔。

多數人類生存過程都會不斷尋求愉悅的報償效應,找尋食物、找尋美食、找尋性、找尋遊戲。人類或多或少會沉迷於這些生理報償效應,如果一個人的主要報償效應是生理的短期報償效應,我們就很難期待他(或她)成為一個優秀的個體。因為報償效應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習慣性,一個人專注在某些報償效應上,他們就很難把注意力又集中到其他事情。而且報償效應滿足鬆弛之後,也要有一定的回復時間才能進入下一次滿足的準備期。人類也習慣重覆同類型的報償效應,因此,以短期生理報償效應為主要報償效應的員工,很難把心思放到其他事情上。

從這個視角檢視,如果一個人有適量的生理報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個人以這些生理報償為主要報償,那就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鏡像效應

人類大腦有一種很強的效應,鏡像效應。所謂鏡像效應是指,人類會將所看到的他人行為直接映射在自己大腦中,並且學習其報償模式。當然,人類並非會鏡像所有對象,但是只要中立者或是自己認同的對象,就會有很強的鏡像效應存在。

鏡像效應的存在可能是為了讓人類可以快速學習生活技能,但是鏡像效應也成為人類非生理報償的主要來源。

第二視角:價值

什麼是價值?價值的關鍵是可以定義非生理報償。我們在前面提及,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是因為人類存在大量的非生理報償效應。我們很容易理解生理報償效應,因為生理報償來自動物本能。但是非生理報償來自哪裡呢?首先,非生理報償必須先被定義,定義的來源,就是「價值」認定。

當一個人認為「釣魚」是有價值的行為,因為釣魚暨可以休閒又是一種經濟行為,如此一來,一個人就會經常去釣魚。當一個人認為「蒐集郵票」是有價值行為,這個人就會因為蒐集到稀有的郵票而開心。

一個人認為某件事情是價值行為之後,就可以在執行這件事情得到非生理報償。因此,想要理解一個人的第二個視角是,觀察和分析這個人把那些事情當作「有價值」的。

我們可以看到有人沉溺在「海賊王」,有人到處探訪「美食」,有人是「烹飪達人」,有人喜歡「下棋」,有人喜歡「出國旅遊」,這些就是價值,人們認為什麼是有價值行為,就會積極去從事,並且從中得到快樂。

一個人認定的價值行為會成為非生理報償的基礎,並且從事這些行為獲取滿足感;人類就是如此簡單。

第三視角:認知

認知是「對一件事情的相關知識,以及從這些知識產生的對應態度和行為」。例如有些人相信,保壽險要拿得回來才有好(就是所謂生存險);有些人相信直銷是無店鋪販賣比較便宜;有些人相信台獨,有些人相信統一;有些人認為美國是世界的救世主,有些人卻認為美國是帝國主義。

認知的基礎來自知識,來自對世界的理解;很不幸的很多既得利益者會「影響他人認知」,例如壽險業為了販售利潤比較好的保險,會給你絕對錯誤的觀念;政治人物為了鞏固政權,會影響你對政治的認知;基因改造商人為了販售基因改造食物,會影響你的認知。

一個人對知識的深入度決定認知的正確性,認知的正確性又決定行為的正確性。要了解一個人,認知是另一個重要視角。

第四個視角,自我

「自我」來自生理報償、價值和認知的整合。自我來自動物習性,動物在群體中的地位越高,可以得到越多的食物資源和交配權利;人類是動物的一種,依然重視自我的地位。多數人類會為自己定位,認定自己是怎樣的人,認定自己應該有什麼行為;這些認定來自前面所提的價值和認知。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人類會希望自己可以獲取在某些價值中的地位,因此想像自己是有價值和地位的人變得格外重要,也會因此去追尋。例如,追求「完成台灣百岳」,或是成為朋友中的「棋王」。

「自我」包含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例如一個大學生認為自己很能融合本土,而非活在象牙塔之中,這個大學生就會嘗試吃檳榔,告訴你這是本土文化。又例如一個商人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賺錢,他又自認為自己是商人,他就有機會用欺騙的手段賺錢。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了他所選擇的行為。一個人對生理報償的態度、接受哪些價值,以及用甚麼知識來建立認知,則決定了他如何看待自己。

報償價值認知決定自我自我決定行為

有些人自我概念會過高,這是因為心中要追求更高的地位,但是事實上自己並沒有達到這樣的地位,造成認知自我能力過高,這樣的狀況容易會讓一個人驕傲、停止學習,並且深化錯誤認知。

自我還有一項比較弔詭的,就是透過修正記憶來重新認知自我。習慣性修正記憶的人會扭曲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認知,使得認知偏離事實。

整合四個視角,X如是說

大腦神經科學家如何解讀一個人?

一、這個人會沉迷於生理報償嗎?會用太多時間在生理報償嗎?會因為生理報償的需求,影響行為決策嗎?例如採購為了獲取更多的吃吃喝喝和性,開始索賄行為。或是學生沉迷電玩無法自拔。或是成人沉溺於A片無法自拔。

二、這個人會沉溺於被給予而非創造性的報償效應嗎?例如看韓劇,只要坐在電視或電腦前面就可以獲取報償。

三、這個人認為什麼是價值行為?是創造型行為或是非創造型行為?非創造型行為,例如,迷職棒、迷世足、迷打籃球、迷攝影、迷車子。創造型行為,例如狂熱的農夫、認真的工程師。一個人的價值行為不只一項,這個人的價值行為有哪些,創造型和非創造型各是什麼,以及他是受什麼和誰的影響才會有這些價值觀。

四、這個人對各領域的認知如何?知識性有多廣?整合能力如何?例如對政治議題的認知,對企業管理議題的認知,對感情議題的認知,對宗教議題的認知等。對這些議題認知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所謂重要的是,某些議題會大量影響行為,某些議題則無關緊要,對行為影響不大。

五、這個人自我概念會過高嗎?這個人如何描繪自我?(傳記體自我)這個人描繪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差異會過大嗎?這個人會什麼會這樣塑造傳記體自我?

六、這個人可用的系統知識在哪一些領域?有多深?認知會影響他的知識表現嗎?

七、這個人個性偏好(或是說人格特質)是什麼?這樣的個性偏好如何影響他的報償效應、價值、認知和知識?

用這四個視角七組問題去探索一個人,便有機會描繪出一個人的全貌,這比八字更準確吧!(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