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從2022到2023年,之三,經濟

新的一年即將展開,Covid-19 對全球的影響來到尾聲,世界將會有新的展開。

貨幣

COVID-19 限制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許多店面無法營業,這導致失業者眾多,各國政府廣發現金補助因為疫情無法工作者。再加上購買疫苗等防疫行動的開支,各國政府不得不釋出更多貨幣因應。

貨幣氾濫造成三個效應。一個是通貨膨脹,物價開始上揚,這是1982年代之後沒見過的全球通貨膨脹。1990年代之後因為中國加入全球供應鏈,使得原材物料以外的工業和消費產品產量激增,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給可以滿足,這種現象抑制了通貨膨脹。即使在2008年大撒幣時代,也沒有發生嚴重通貨膨脹。但是這次為了防疫的貨幣發行實在太多,加上因為疫情造成工業和消費品產量下降,通貨膨脹再度來襲。在台灣,房地產的漲價尤為嚴重,沒有家底的年輕世代想要買得起房子,已經變得困難重重。但是房地產商又一窩蜂興建新建案,導致整體供過於求。供過於求之後又因貨幣過多,不會因為供過於求而跌價,所以造成空屋率和價格雙雙創新高的矛盾現象。

防疫補助的第二個效應是將錢直接發到個人,因為疫情失去工作的勞工可以收到政府發放的現金,但是透過消費,這些錢很快就回到大企業手上,加大貧富差距。

第三個效應是防疫政策灑出來的錢實在太多,這些錢讓有錢人可以做資本操作;因為貨幣增加,資本利得的優勢遠大於勞動所得,繼續加大貧富差距。

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增大,世界各國不平等現象加劇,人類社會又回到富人階級與貧窮階級對立的狀況,這將成為各國不穩定的潛伏風險因子,隨時可能在一個地區或國家爆發動亂,增添世界的不穩定性。

商業

過去三年疫情讓全球港口管制變多,加上港口作業人員染疫導致卸貨速度變慢,各國的防疫補助讓勞工沒有從事碼頭工人的意願,這些因素都讓全球物流阻塞。在供應端也因工人染疫、隔離政策、防疫補助等,降低工人工作意願或是阻礙工作機會。阻塞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產能下降讓產業鏈緊張,買家因此瘋狂訂貨和準備庫存,以免通路沒貨可賣。等到2022年第四季全球疫情走到尾聲,供應和物流恢復正常時,全球供應鏈,包含船運中、倉庫與賣場,已經塞滿貨品。買家開始暫緩訂單,造成全球景氣急凍。

但是歐盟沒這麼幸運,除了上述因素,因為俄烏戰爭,俄羅斯中斷對歐盟天然氣的供應,歐盟國家必須向美國購買昂貴的天然氣度過冬天,導致燃料佔家庭開銷比率增加,排擠其他消費,致使整個歐盟國家消費力大幅下降。

中國在封控疫情三年中經濟狀況也每況愈下,原本是全球消費大國之一的中國購買力大減。

美國通路塞滿貨物、歐盟和中國消費力大減,全球經濟至少還需兩季,等到夏天來臨才能恢復元氣。

金融操作造成的糧食危機

自從愚蠢邪惡(或是只有愚蠢沒有邪惡)的葛林斯潘開放金融界炒作包含糧食期貨的所有期貨,就為世界種下一個不穩定的種子。2010年金融企業炒作糧食,引發北非和中東伊斯蘭民眾糧食支出大增,無法餵養家人,引發至今仍動盪不安的茉莉花革命。敘利亞爆發革命並引發各國介入,戰火延燒導致家園殘破;伊斯蘭國趁勢崛起,殺害無數百姓;利比亞至今仍是軍閥割據;埃及革命遭到鎮壓,軍政府貪腐持續橫行;可能只有突尼西亞好一點。但是依然繼續有難民喪命於流亡途中或海上。

金融家在鍵盤上操作,第三世界國家就死傷慘重;金融家獲取資本利得,第三世界百姓因此挨餓死亡;這就是世界真相,富人搶奪窮人賴以維生的食物。我們住在台灣豐衣足食,無法體會這之間的苦難。

2020至2022年疫情引發的大撒幣,讓金融家滿手武器,準備狙擊各種期貨。而因為氣候變遷引發不穩定的糧食產量正是金融家覬覦的肥肉之一。如果2023年糧食歉收,金融家再度狙擊糧食期貨,第三世界國家就有可能再產生糧食危機,讓無數百姓挨餓受難。

台灣經濟

台灣政府對北京政府的政治挑釁,引發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挑釁;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挑釁又引發歐美國家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對中國的政治疑慮引發美國企業要求供應鏈去中化,對台灣的軍事疑慮引發美國企業要求供應鏈去台化;美國企業希望供應鏈去中化加上去台化,讓台商必須往南向找尋新的生產基地。問題是,印尼和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不甚友善,越南人力資源已經吃緊。有些台商轉向印度,卻發現政治和社會態勢更難支持工廠發展。往北美找尋生產基地會發現美國工資已經大漲;墨西哥工人難以管理,治安隱患嚴重。台灣企業該將工廠移到何處並且還保有競爭力,將是2023年開始眾多台灣企業必須面臨的重大議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