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萬有理論,之五,關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content_womany_piketty_1416567065-2986-6329

最近才認真讀完去年買的書,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大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怪不得這本書被列為最常買了沒看的書。這本書生澀難讀,讀完後我一直在思考和我們認知的世界有什麼關係,真實世界真如皮凱提所說嗎,我認為這是值得探索的議題。

名詞解釋

要瞭解這本書必須先了解經濟學中一些名詞的定義

國民所得(GNP)和國內生產毛額(GDP)密切相關,其中有兩項主要差異,一是國民所得的計算必須扣除 GDP 中的資本折舊,一般大約佔 10%;扣除之後加上國外所得淨額。台灣 2014年的國民所得約 5393億美元。

國民所得=資本所得(α)+勞務所得=生產性資本所得+金融性資本所得+勞務所得

勞務所得主要來自三個方向,生產商品、提供商品交易服務、提供勞務服務。其中生產力創造價值,提升生產力也會提升國民財富總值。

資本所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投資在生產性企業所得,主要是購買機器設備、土地廠房、原料和人力資源做為生產之用;第二種是純粹投資金融商品,包含土地、債券、證券、期貨等,不會增加生產力,但是可以取得增加的價值。

國民財富總值=國民資本=國內資本+國外資本淨值

生產力提升會使國民財富總值提升,資產價值也會提升。國民財富總值會因為戰爭破壞或是資產跌價而下降。國民財富總值的提升主要依賴勞務所得以及生產性投資。

資本/所得比=β=國家總資本(國家財富總值)除以當年國民所得。當所得增加 β 會下降,但是所得增加之後資本會提升,所以 β 還是會緩慢提升。目前已開發國家的資本/所得比大約都介於5到6之間。瑞士信貸評估台灣財富是 3.59兆美元,所以台灣的資本所得比 β 大約 6.65。

皮凱提認為資本主義的第一個基本法則是 α = r × β 其中 r 是平均資本報酬率。

工程師與投資客

想像一個科技公司的工程師,他努力開發一個新產品,產品上市以後暢銷全世界,國家因此獲得許多美元外匯。公司給工程師1000萬獎金,這是勞務所得。一個人將他大樓中的公寓賣給投資客200萬,投資客放了幾年後把這個房子賣給該工程師1000萬。投資客賺了800萬,工程師有了原來價值200萬的房子。在這個案例中,工程師創造價值,但是所增加的價值卻被投資客賺走。

嚴格說起來,創造價值的不只是工程師,還包含給工程師教育的學校、讓貨物可以運出的公共建設、政府投資興建的工業園區,以及投資科技公司的股東。當然,在這個案例中,股東已經因為產品銷售取得股東紅利。只有投資客對創造價值毫無貢獻,卻獲取高額所得。

炒作鉛

鉛酸蓄電池是汽車電池和不斷電系統電池的重要原料,多數人會用到汽車、多數企業會用到不斷電系統,因此都會消費鉛。創造鉛的價值者包含買下鉛礦並且投資挖掘設備的礦場老闆,以及負責挖掘鉛礦的工人。鉛的需求穩定,因此價格也相對穩定。但是在投資客進入炒作之後,鉛價開始飆漲,所有使用者都必須為此付出更高的使用成本。漲到需求不易支撐鉛價時要讓鉛價下跌,跌到穩定態勢再重新漲一輪。因為鉛價漲到高點時,賺錢的是鉛礦場老闆,而非投資客,因此必須讓鉛價下跌再重新漲。

投資客沒有創造價值,卻賺走高額利潤。

資本所得和勞務所得

房子的投資客、鉛投資客、房子原始擁有者和鉛礦場老闆的所得是投資所得,其中只有鉛礦場老闆的資本創造了價值。工程師和鉛礦場工人則是勞務所得。當資本所得遠超過勞務所得時,不只在道德上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創造價值的人淪為收入較低者,他們還願意努力創造價值嗎?而且資本擁有者不用再持續做產業投資,只要做沒有產生價值的金融投資就可以持續他們優渥的生活,而這些優渥生活是來自掠奪他人努力工作所產生的價值。

因此當資本所得大於勞務所得,社會將會面臨風險,除非,資本所得的所有人也是由勞務所得的所有人。但是事實卻往往不是如此。

國民財富的分配

皮凱提用四個群體來區分所得分佈,分別是前百分之十的上層階級(其中又分為收入最高的百分之一為之配階級,收入由百分之二至十的富裕階級)、百分之十一至四十的中層階級、後百分之五十的下層階級。美國2010年的勞務所得的上層階級平均收入大約是中層階級平均收入的3.5倍、下層階級平均收入的7倍。但是資本所有權的上層階級則是中層階級的11.2倍、下層階級的70倍。也就是說薪資收入最高的10%和較低的50%平均相差7倍,但是資產最多的10%和資產低的50%相差70倍。所以,由資產創造的資本所得分配比勞務所得更為不均。

資產分配不均是既定事實,這個事實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如何呢?皮凱提用美國大學校務基金操作做檢驗,發現1980年~2010年美國校務基金平均實質年報酬率為8.2%,已經扣除通貨膨脹和行政費、管理費。可見資本利得遠高於 GDP 的成長。因此,如果一個政府放任資本所得不被管理,資產的上層階級將會持續創造更多資本所得,進而累積更多資產,成為讓社會往兩極化發展的循環。

勞務所得分配

勞務所得分配在1980年之後也更往兩極化發展,因為企業高階經理人的薪資變得無人可以監督,引發高階經理人變成自肥的肥貓,還帶著黃金降落傘,即使企業經營不善也可以領取大筆退職金離開。有趣的是勞務所得不均似乎是英語系國家特有現象,法國、德國、瑞典、日本並無此一現象。但是新興國家像是中國企業的所得不均也日益嚴重。

勞務所得和資本所得的轉換

當企業高階經理人在勞務所得取得一定資產之後,便會經營這些資產變成資本所得。像是比爾蓋茲和其他企業家,在退休之後的財富成長速度仍意外得不受影響。富豪一旦站穩腳跟,資本會依循自己的動態定律不停成長,而且只要規模夠大,就能維持長達幾十年的高速成長。以比爾蓋茲為例,退休後實質資本報酬率大約在10~11%之間,遠勝過經濟成長率。

因此,在企業經理人取得足夠勞務所得之後,便有機會運用資本所得維持高收入。

繼承

不管是勞務所得或資本所得,上層階級者最終都會變成資本所得,持續獲取高於常人的收入,而且,在死亡之後交給下一代繼承。因此,資產變成世襲。到2010年,德法英三國的遺產與贈與價值都持續升高,遺產在所得的影響力越來越高。

如此,一個人不管用什麼方式獲得資產,只要資產夠大就有很大機會持續增加,並且可以讓下一代繼承,世襲資本社會讓社會流動變得更低。

中產階級與下層階級

在皮凱提所列的四個財富群體中,中產階級的財富也有一定的成長和繼承,但是下層階級就幾乎只夠餬口,下層階級在死亡後也幾乎沒有資產可以給下一代。

中產階層透過教育和該國經濟成長的時機獲得較高的勞務所得,並且轉變這些勞務所得為資本所得,就像台灣有所謂帥過頭炒房團,號召中產階級成立炒房團,希望提高資本所得。在台灣瘋狂銷售的「窮爸爸富爸爸」也是宣傳不要依賴勞務所得,而必須多賺取剝削他人的資本所得。

中層階級的價值觀一樣是往上流動,他們認可的方法就是剝削他們讓他們不易向上流動的方法。

下層階級在飽受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剝削之後,向上流動的機會就更少了。

教育

在過去,教育一直是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1970年到2010年的美國社會,收入前百分之五十家庭子女就讀大學機率是收入後百分之五十家庭子女的四倍。哈佛大學學生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更是相當於美國前百分之二的家庭收入。上層階級子女更有機會進入比較好的學校,中產階級次之,下層階級子女只能進入低一個等級的學校,使教育做為社會流動要素的功能降低。

在中國這幾年的確教育費用高漲,只有中產階級以上家庭才能讓子女獲得比較好的基礎教育,有好的基礎教育才有比較高的機會獲得好的高等教育。亦即,連教育也被世襲所影響。

社會流動之路

從皮凱提的論述,上層階級透過資本所得以及繼承,使他們和他們的子女可以持續獲取高資本所得,並且有機會接受比較好的教育,獲取高勞務所得,讓他們有比較高的機會停留在上層階級,減少往下流動的機會,是所謂人生勝利組。

中產階級透過該國經濟成長的機會和教育機會得以獲取較高的勞務所得,進而運用勞務所得從事投資獲取資本所得,進而有社會流動的機會。但是在國家經濟成長遲緩,或是取得教育必須花費更高成本時,中產階級的流動機會就會降低。而國家經濟成長率的常態是低的,導致中產階級的流動機會下降。但是中產階級還是可以透過繼承讓子女停留在這個階層,不至於往下沉淪。

下層階級的向上流動路徑則幾乎都被阻斷了,不管是微乎其微的資本所得,或是越來越兩極化的勞務所得都一樣。這些魯蛇一族,有很高的機會世代都會停留在此。

顯然,這三個階層流動機會都降低了。

為什麼世界會如此

美國貧富差距的演變在1981年之後才急遽惡化,和雷根、布希等共和黨總統政策有很大的關係。之後柯林頓試圖挽回一些,到小布希又加劇。降低累進稅率會使富人更富有,也使得高階經理人有動機取得更高的勞務收入。不斷調漲的教育費用使下層階級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停止調高最低工資使下層階級的收入被限制到只夠溫飽。政府被上層階級掌握,使各項政策更不利於下層階級向上流動。

台灣一樣有薪資停滯的現象,在1997年之後企業獲利成為資本所得部分高於勞務所得,員工所創造的價值並未成為勞務所得,而是多數落入股東口袋。當然,台灣企業有一些是全民股東,但是別忘了皮凱提所說,資本分配不均遠高於勞務分配不均,所以企業的資本所得一樣有高分配不均的現象。

台灣這幾年持續降低土地增值稅、遺產稅和營業所得稅,對於資產的課稅方式使上層階級可以持續運用資本剝削中下層階級,讓中下層階級必須努力一輩子去獲取因為他們自己提高產出而增值的房屋。降低遺產稅讓上層階級的地位可以被繼承。國家財政收入則被上層階級的企業分贓,成為他們的資本所得或勞務所得,而這其中不乏對下層階級的剝削,例如針對外勞的高額仲介費。稅收則是有許多被用到公務人員收入和年金,這養活一群中產階層,但是讓國家缺少發展公共建設的經費,降低經濟成長機會,導致社會流動機會降低。

結論

生產力提升以及適當的分配是人類幸福的基本要素。皮凱提卻藉由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告訴我們,世界正往相反方向發展。收入兩極化與社會流動降低讓中下階層生活不幸福,而負責創造生產力的人無法獲得適當報酬,也可能會影響長期生產力的提升,再加上資本家在土地及其他資源的掠奪,中下階層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皮凱提在書中第四部提出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規範的可行性或許被質疑,但是前三部提出的問題卻的確是日益嚴重,必須被嚴肅看待與對應。

這和哲學有什麼關係?

一定有很多人會疑惑,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和哲學主題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篇文章要歸類在哲學的萬有理論。事實上,經濟生活是人類生活重要的一環,卻是許多哲學家忽略的,文中的兩個核心議題,提升生產力與適當分配,是一個人經濟行為最重要的議題,所以,這本書放在哲學主題是有意義的。

在〈哲學的萬有理論,之五,關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