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指南,之十二,非關運氣

限制

有一個企業家二代在父親的手工具公司擔任銷售協理,她能力出眾、勤奮努力,因此在同業蕭條之際,依然可以年成長15%。這個成長是辛苦的,早年先改善交貨週期,後來重建銷售團隊,才有今日的成果。但是下一步如果還要持續成長,開發好的新產品以及強化產品穩健性,會是關鍵議題;問題是,銷售協理在學校的專業是行銷,對技術一竅不通。面對這個狀況,我實在很難提出要求,要這個商科畢業的女生重新學習手工具的各種專業知識,包含材料、熱處理、力學、公差等;我想,她已經夠認真了,不要再用超出她能力範圍的事情來給她壓力。因此,這就成為企業的限制。

另外一個企業經營者,他篤信管理方法,一直在找尋優秀的主管和員工,授權並激勵這些主管和員工,讓他們同心協力把公司經營好。這看起來是主流管理理念,但是,如果自己不懂,如何判斷部屬是否優秀呢?

就像在一些企業導入精實生產,經營者會委由製造副總和顧問搭配;這看來很合理,問題是如果製造副總和顧問的看法牴觸應該由誰來決策呢?交給完全不懂的經營者決策,這不合邏輯。

從起念來看這一切就更明顯了。

以前述手工具業為例,如果這家公司的起念是「為顧客做出更好用、更耐用的手工具」;那麼授權給員工就會變成,「雖然我想做出更好用的手工具,但是因為我不懂,所以花錢請別人來完成這件事」,這種說法不通,如果自己不懂還是別做才對。

那麼多數台灣企業怎麼做呢?對多數台灣的經營者,創業之初是在一個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中找到定位,之後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者只要能夠確保企業持續獲利即可。這聽起來也不錯啊,但是如果環境變化企業獲利能力變差,顯然,這家公司的員工薪資就無法太高;甚至如果有一天不再獲利,此時經營者已經因為以前的獲利口袋滿滿,所以將工廠關起來拿錢去逍遙,可憐的員工只好重新找工作、從頭再來。

要經營一家企業不難,難的是,經營者能否有正確的態度和知識把企業經營好。幸好,不管在國內或國外,經營者多數無法掌握這些要點,因此在我的職涯中發現,要打敗競爭者不難。

迷思

經營企業的方法都是從痛苦經歷中一次一次學習而來,教科書和企管書籍根本不知道真相是什麼。

例如,一家企業因為加工件熱處理變形量的因素,導致產品精度不佳;在另一家公司則是透過自己建立熱處理產線解決這個困擾。前一家公司的以往獲利顯然沒有持續投注到應該投資的地方。從起念的角度,既然要確保產品精度,就必須投資在可以讓精度提升之處。

在另一家企業,組合公差是他們產品的關鍵品質議題,但是公司內從上到下沒有人懂組合公差如何計算,導致這家公司產品長期淪為次級品,價格無法提升。我一直覺得奇怪,從總經理到研發副總到研發工程師,難道沒人知道組合公差的重要性,然後找資源學習嗎?這是因為經營者和研發主管偷懶,只用管理方法工作,忽略對技術理論的研究。

有許多公司則是遇到銷售人員堅持用自己的方法行事,等到業績衰退了再說是環境不可抗力,或是競爭者削價競爭。其實真正原因是銷售人員能力或努力不足。在前述手工具公司的銷售主管把這些問題一一克服,讓業績逆勢提升。但是更多企業放任業務人員隻手遮天,使業績停滯不前。這是因為經營者和業務主管沒有勇氣和膽識,才會受制於一線業務人員,無法突破被逆向控制的局勢。

我看過優秀的經營者,可以制定策略,領導經營團隊實踐策略;我也看過經營者喜歡我行我素,不受策略約束,導致企業方向混亂,大家不知未來方向,只能抱緊老闆大腿,老闆因此感覺很爽。

以往 HTC 的採購,對供應商頤指氣使,使得好的供應商不想和他們合作,果然在後來,供應品質屢屢出狀況,但是經營者依然無法察覺或裝聾作啞。SONY 的採購想買好東西,可是卻總是被廠商招待,再加上自身能力不足,因此,經常用比較貴的成本買到品質不一定好的零件,但是經營者依然無法察覺或裝聾作啞。這些都是經營者怠惰或是眼盲,導致企業競爭力一落千丈。

在一家大型家電用品馬達公司,他們的精實生產沒辦法像一般組裝廠那麼容易規劃,雖然非一般模式,他們決定試一試,以改善交貨期和降低10億(台幣)的庫存;一個月後交貨期縮短一半,庫存剩下3.5億。對比的是一家組裝線的公司,這是最標準的精實生產模式,但是新來的製造副總不想用精實生產,因為他不懂,如果還要依賴顧問,那似乎顯得自己能力不足,讓他擔心自己尚未坐穩的位置被拿掉。如果經營者不能及時阻止,這樣的狀況將會妨礙這家企業的競爭力。

而太多台灣企業在這些領域都是失敗的,導致企業績效不彰,獲利無法提升,而員工也只好長期領低薪。

經營者的課題

我認識的經營者中,不到一半是有問題的。所謂有問題是例如包養小三、到處找女星睡覺;或是炒股賺錢;炒地皮賺錢;官商勾結賺錢。我看過一個大型電子公司的經營者,他總是去蒐購潛在供應商的股票,再命令採購向這家供應商購買零件以炒高股價,之後賣掉股票,再換其他供應商。幸好老天有眼,最近這家公司的股票暴跌中。但是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經營者把重心放在經營自我概念,而且在企業內外皆如此。這些經營者不再學習,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很有知識;他們積極授權不是為了善用人才,而是藉著任用比自己強的部屬來增加自我概念。有一個學歷不高的經營者告訴我,他的部屬有許多博碩士和老外,這些人都必須聽他的,在說這些話的當下,爽的表情溢於言表。他們也結交名流和教授,藉此希望拉抬自己的身價。

幸好上述這些經營者佔我認識的企業經營者不到一半,更多經營者是認真經營,希望企業能永續發展,並且給員工更好的福利待遇。

這一半好的經營者卻往往也不能如願。

問題之一是 EMBA,許多經營者去學習 EMBA;EMBA 的問題不在課程本身,而在於經營者學習 EMBA 之後會認為自己已經學會經營知識。事實上,EMBA 沒有技術研發課程,沒有實驗設計法,沒有精實生產,沒有六標準差。學完 EMBA 的經營者認知的經營所需知識和實際需要的知識有很大落差,也就是,學完 EMBA 的經營者以為自己不欠缺了,其實仍然缺很大,但是卻已經讓他不知道應該再加強學習那些事物。

問題之二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更慘的是,把不懂的授權。我曾經告訴一個經營者朋友,一定要把已經懂得授權,再去專注學習還不懂的事物。或許經營者是商學院畢業,但這不是理由,還是要重新讓自己學會技術領域的事情。像是成本會計,我很少見到企業的財務會計主管是成本會計高手,導致許多公司的成本計算一團亂。此時,經營者必須自己去學習成本會計,再回來指導。經營者學習理解成本會計,絕對比會計部門更容易,因為財會人員很難理解經營和成本會計的關係,導致經常誤用成本會計的方法。

問題之三是信任及不信任部屬,經營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判斷部屬優劣,以至於過度信任或是過度不信任部屬,這兩個過度都會對企業造成傷害。

關於運氣和非關運氣

有些經營者運氣很好用到好員工,並且在對的時機投入市場,之後企業績效扶搖直上,雖然他不知道怎麼成功的,終究還是成功了;成功之後往往還會寫一本不知所云誤導大眾的經營傳記。這樣的經營者有風險,在遇到環境變遷和關鍵員工異動時,這種運氣型經營者往往不知所措,導致企業經營績效下滑。你只要留心觀察台灣股市就知道這樣的企業不勝枚舉。

非關運氣的經營者則是能全面掌握企業,然後在孰悉處授權給正確的部屬,因為熟悉所以能判斷部屬能力並且授權。將精力投注在自己不熟悉但卻是企業經營的關鍵議題上。最後,所有關鍵領域都會深入瞭解。這樣的經營者能力越高,企業的成就才能越高。

結語

我想,十二篇的經營指南應該讓大家很消化不良,從起念到策略,從策略到行銷與銷售,再到研發與製造,最後是人力資源。這是一個經營者或核心經營團隊必須瞭解的事情,即使你今天不懂,未來也一定要瞭解,才能真正掌握你的企業,並且掌握企業的命運。

經營企業非關運氣,只關乎經營者實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