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不出借

The_Book_Thief

偷書賊

第一次閱讀「偷書賊」時,我一口氣就把書看完了;一口氣,沒錯,不知道花了幾小時,但是一口氣把它看完。我愛死這本書,從死神的眼光來看德國慕尼黑郊外墨沁小鎮上的天堂街。再從天堂接巧妙地連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猶太人集中營、史達林格勒、司徒加、諾曼地、奧許維茲等地方。從一個小鎮連接到當時世界的重要場景,這是在文學中少有的巧思。

這本書至少有三個主題。劊子手,總是有人類扮演劊子手的角色,讓死神忙碌不已。故事中的劊子手有希特勒主導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有俄國在史達林格勒屠殺受困的德國人,有一次大戰西戰場的相互屠殺,有英美聯軍的轟炸機對德國百姓的屠殺。劊子手不一定是罪大惡極如希特勒,也可能是充滿正義感的年輕美軍飛行員。書中,最疼愛莉賽爾的養父母就是死在聯軍對平民的濫炸。愛,一個美麗的生命,是用「愛」餵養的生命。莉賽爾得到的第一本書是在弟弟喪禮時偷來的「掘墓工人手冊」,這可不是甚麼有趣的書;莉賽爾不識字,養父漢斯∙修柏曼用愛教導莉賽爾閱讀,使這本書變得如此珍貴。我們總是喜歡美麗的生命,就像許多讀者瘋狂喜歡莉賽爾,因為莉賽爾在天堂街的生活,是用「愛」所餵養。死神心頭縈繞不去的事,人類的歷史,是劊子手與愛的的協奏曲,兩個極端相斥的東西在歷史中不斷碰撞,而兩者都是人類歷史的主軸;人類,是什麼樣的物種啊。用愛去灌溉生命,但是也知道劊子手隨時會出現。

我在想,怎麼有人把死神與愛看得如此清楚,尤其兩者之間的錯位,讓我們瞭解這兩者的距離沒有想像的遠。那是一種衝擊,一個遙遠地方不曾相識的作者,卻讓閱讀者產生共同的強烈感覺,並且可能深遠的影響閱讀者未來的生命歷程和決策。

借書的人

我家中有好幾個大書櫃,台北一個,台南兩個,還有至少五個小書櫃,我大約閱讀家中95%的藏書,有些沒讀過的是女兒或兒子的書。這些書櫃裡有這25年來台灣出版重要的企業管理書籍、經濟學書籍、神經學書籍、心理學書籍、人力資源書籍,以及最重要的文學書籍。這些分類的好書,台灣已經少有書局比我家藏書還多了。

有一個喜歡讀書的朋友來我家,他想借幾本好的文學作品,這個朋友告訴我,他自己是個文藝青年,喜歡讀書,於是我將「偷書賊」借給他,我想,頂多一周就會還我了,因為愛書人看這本書不會超過三天吧。

一個月後我去找這朋友,他告訴我說還沒看完「偷書賊」,因為這一陣子比較忙。我聽了很詫異,怎麼可能有人閱讀偷書賊之後還能停下來,

時至今日一年過去了,書還在朋友那裡,不知道讀完沒有。我唯一能確認的是,他不愛讀書

卡謬和金庸

高中時的同學們或多或少會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我當然也讀,但是我也讀非金庸的文學作品,像是卡謬的「局裡局外」或是沙林傑的「麥田捕手」、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等。同學們很詫異,他們認為那些文學作品很難看,為什麼要看?我的高中同學從來沒有弄清楚,金庸寫的是通俗小說,卡謬寫的是文學。

看金庸是為了刺激、開心以及作白日夢,基本上屬於報償效應。文學不會讓你得到報償效應,文學讓你反省、思考,甚至痛苦;但是文學讓你知道這世界有人瞭解你,引導和激盪你的思考,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當你每年和兄弟姊妹幫媽媽慶生時,你覺得你的心裡其實不喜歡,你覺得虛偽。當你產生這種感覺時,你會認為自己不孝順,怎麼可以這麼想。但是當你翻開「局裡局外」,第一個句子就是「今天媽媽死了,可是我不覺得傷心。」你往下看才知道,不只你有這種感覺,卡謬也在找尋更真誠的感覺,而非形式主義的感情。從此,你的人生態度就改變了,你不再為家人慶生,但是你尋找更真實、更深刻的對家人的愛;而不是年年慶生,等到父母老了互踢皮球,等到父母死了爭奪遺產。

文學啟發、引導和激盪我們的心靈;一本好的文學作品,足以改變我們人生觀,讓我們更有感覺的活在世上。而小說,只是刺激我們感官而已。

書商

我認識一個書商,他告訴我,書只是商品,把書包裝得漂漂亮亮,放上聳動的介紹,請名人寫序,目的是把書賣出去,至於書的內容好壞,不是書商要關注的。

借書的人

又有一個喜歡讀書的朋友來我家,又借了幾本書,我想說既然是愛書人,我把最好的文學作品借給他,然後至今三個月過去了,一本都沒拿回來。

又是一個看不懂文學的人。

當你愛上一本書,當你受一本書感動,你看完後會趕緊把書還給主人,因為你知道主人也珍愛這本書,急著把書放回書架。一本珍貴的書離開書架三個月,對書的主人是煎熬。而且,這些書可能已經絕版,很難再買到。但是因為借書的人不懂得珍惜書,因此也不懂主人的心情。

有了這兩次經驗,我已經下決心,之後,「書,終生不出借」。

這個故事

閱讀

當你有了思想,當這些思想開始在心中漫延,你會開始覺得孤獨,因為周遭的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你以為你是怪胎,直到有一天,你閱讀一本書,你知道你不是怪胎,因為在世界的另一端,遙遠的時空中,還有一個人和你想一樣的事,於是,你勇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人生。書的魅力不在書本身,而是遠方的人和你溝通的時空橋樑,透過這座時空之橋,讓你找到強大力量,共同探詢寬廣的世界,豐富自己的感覺與生命。

狗臉歲月

記得瑞典電影狗臉歲月(My Life as a Dog)的那隻狗,其實我要講的是小男孩的媽媽,因為一直看書而忽略了真實生活中對小男孩的愛。這不是對的,一個真正的愛書人會更愛他的生活和周遭的人,而非愛書。

我見過許多愛讀書的人,但是幾乎沒有見到讓書影響自己生命的人。要一個人敞開胸懷,讓書走進人生並不容易,因為多數人要不看不懂書,要不看不懂人生,栖栖遑遑過一生,從不停下來深思更多的人生意義。既然不探索人生的意義,在書另一端思索人生的作者的想法當然就不重要了。或許,和狗臉歲月的媽媽一樣,對多數讀書人而言,文學和通俗小說沒有差別,都是刺激感官而已。

借書的人

既然看不懂,就別再跟我借書了。

在〈書,不出借〉中有 1 則留言

  1. 感染力極強的文章。「勇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人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下,最容易的似乎就是忘記與放棄自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