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希望我寫一個關於「要」的議題,他說主題是「你要、我要、他要,到底誰真的要」,我想了很久,寫寫看吧!

這裡提到的「要」,等同於想要,有時也包含需要,慾望則是「要」的同義詞,需求比較是想要和需要的綜合體,總之,這裡的「要」,已經泛指相近和相關的詞。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

對於「要」,最廣為人知的是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這是唬爛的理論,也是無知者和愚鈍者最常提及的需求理論,因為這個說法毫無科學根據。舉幾個例子,需求層級理論認為人類會先滿足生理需求,但是許多愛美的女生寧可餓肚子減肥,去滿足也不知道是什麼層級的需求。可見,食物這樣的生理需求,並非最基礎的需求。再看某些特殊案例,有人在網咖玩電腦遊戲,因為太投入以至於忽視進食導致暴斃,這又是什麼需求層級。再看戰爭期間,許多戰士明知往前衝會死亡,還是願意為國家往前衝,根本不管安全需求;照馬斯洛講法,士兵應該先滿足安全需求,確認前進不會死,才滿足被尊重的需求,就是勇敢。問題是,許多士兵願意犧牲生命以換取國家的生存。

有太多東西是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解釋不了的,因為這個理論漏洞百出。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慾望

我認識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喜歡「講經」,也就是解釋經文給信眾。他非常有善心,完全不收費也不接受捐款,並且自己出錢印經書。他的「要」是宣揚佛法嗎?這很可疑。他不知道大腦有一種報償效應就是「說」,尤其是宣道時。因為「講經」本身是一種報償效應,因此「講經」本身就是「慾望」。講經的人經常告訴聽眾要「寡欲」,殊不知,講經就是大「慾望」。

拈花微笑和菩提本無樹

這是兩個有趣的佛教典故,一個是釋迦牟尼的的子迦葉尊者的事蹟,另一個是禪宗六組慧能的偈。許多人喜歡說這兩個典故,他們「要」什麼?這兩個故事都很可疑,拈花微笑幾乎可以確定是假造的,在中國宋代以前沒有拈花微笑這個故事,所以不是印度傳來的。主要紀載拈花微笑的經典「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也被懷疑為偽經。既然根本沒這件事,怎麼這麼多人對這件事情產生領悟呢?因為領悟佛教高深的教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這是許多人的「要」。這根本是陷阱,透過「得到智慧」的慾望,或是說「被認為有智慧」的慾望,引誘人們從中得到無知。

菩提偈出自六祖壇經,一般認為六祖壇經是慧能的徒弟法海所寫(胡適認為是另一個徒弟神會寫的),法海或神會既是慧能的徒弟,自然可能編出神秀沒有開悟並且壞心眼的故事,因此,菩提本無樹的故事根本很可疑。大家卻能對這個不合邏輯且可疑的故事產生對禪的見解,可見「被認為有智慧」的慾望還真是很強啊。

ISIS

我問兒子,怎麼有這麼多人要投身 ISIS,兒子回答,因為現代社會哪裡去找一個可以隨意殺人不償命的地方,ISIS 提供一個可以任意殺人、強暴、搶奪、破壞的機會,當然會有很多人參加。

從21世紀回推,2003年蘇丹達佛的衝突、1994年盧安達、1990年代的南斯拉夫等,都可以看到當一方人握有絕對權力時,便開始大量屠殺另一方。控制他人、迫害他人,是另一種「要」。

並非每個人都會在大屠殺現場殺人或被殺,因此,有些媽媽會控制她的小孩、洩憤的毆打小孩;交通事故衝突時,有人會毆打弱者;飆車族會恣意砍殺行人;青少年聚集時會毆打看不順眼的人。屠殺看似離我們很遠,但是屠殺時人類心中的「要」,距離我們並沒有想像的遠。

研發主管

以前公司的研發主管總是一副很專業的樣子,但是卻在大家提醒之下,依然我行我素,下錯許多決策,讓公司蒙受重大損失。他「要」什麼?他絕對不是故意要傷害公司,之所以最後會傷害公司,是因為他「要」的是「自己很專業」這個信念,就是自我概念。維護自己的自我概念,遠勝過其他想法,因此不容許其他人對他的專業決策提出質疑。

潛意識的「要」

一如前述研發主管,人類真正的「要」多數非理性和潛意識的。牙醫很清楚,不要沒事就做根管治療,但是為了健保收入,還是儘量幫顧客做根管治療,牙醫可以選擇相信「我做的合法並且符合醫學知識」,但是根管治療會讓牙齒從此之後容易變質這件事情卻都不提及。如果牙醫決定不做根管治療,就要做其他治療方法,錢少又費工,因此牙醫的「要」幾乎就是儘量對病人造成永久性傷害,以多賺點錢。

還記得以往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因為車禍造成視神經受損去看眼科醫生,我把種種現象告訴眼科醫生,眼科醫生忽略我所有描述,說,你是老花。我後來透過治療視神經治好眼睛,證明我找過的兩個眼科醫生都是庸醫。眼科醫生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接受病人描述的症狀根本會傷害自己的權威。多數醫生的「要」不是治癒病患,而是「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這是為什麼醫院總是爆滿的因素,因為這些要「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經常為了治療一個病症,卻讓病患得到另一個傷害。

企業家也是如此,許多企業家口口聲聲說要永續經營,事實上,真正要的是維護他是老闆這個心理地位。企業中老闆要維護心理地位,主管也要維護心理地位,因此產生衝突。也因此,老闆總是喜歡逢迎拍馬抱大腿的員工,因為這些員工最能讓老闆的心理地位得到滿足。

人類的「要」很多是潛意識,這是「要」之所以難理解的原因。

四種報償效應

沒什麼好說的,人類的第一大類型的「要」依然是報償效應。

之一,生理報償效應。食色性也,如此而已。大陸台幹、越南台幹、泰國台幹,許多都是如此。怪不得台商在各的總是節節敗退。當然還是很多台幹不是如此,不能以偏概全。

之二,受影響的生理報償效應。例如,當你在網路上看到大家說很難吃又不衛生的台南X明豬心很好吃,你就以為很好吃,專程去吃,並且大讚好吃。又例如吃個超商的霜淇淋,感覺美好小確幸。

之三,非生理報償效應。例如電玩,會上癮的非生理報償效應。

之四,受影響的非生理報償效應。例如台灣必玩的一百個景點,又例如金城武的台東伯朗大道。

人際報償

人際報償是非生理報償中重要的一環,我們的非生理報償主要是受他人影響而建立。因此,想獲得非生理報償,就要得到他人的認同。因此,受到他人喜愛與認同,是另一個重要的「要」。

提高自我概念與維持心理地位

如果問我最重要的「要」是什麼,答案是提高自我概念與維持心理地位。千古英雄人物和智者多數過不了這關,英雄人物過不了這關就晚節不保,智者過不了這關就變愚人。

金錢是提高自我概念和維持心理地位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控制他人也被我歸類為提高自我概念和維持心理地位的「要」。

很不幸的,人類總因為過不了這關而自我毀滅,或是造成毀滅他人。

綜效而潛在的「要」

曾經有一個很沒水準的台商老闆告訴我,他不去 KTV 找小姐,他要找大學生當小三。既滿足生理報償效應,又滿足自我概念。多數的「要」並非單一類型,相反的是許多的「要」的綜合體。又例如在戰爭中犯下強暴罪的士兵,既滿足生理報償、又滿足控制他人兩種「要」。吃很貴的食物,既滿足心理地位又滿足基本食物的報償。

因為「要」總是複合的,讓我們很難釐清在某個狀況某種「要」的類型是什麼。而且許多「要」屬於潛意識,讓旁人很難判斷到底是意識的「要」或是潛意識的「要」。

不要

另一種類型的「要」就是「不要」。不要痛苦,不要傷心,不要難過。

人與要

一個年輕的職業軍人朋友,他有一個國立大學碩士畢業的女朋友,當這個女朋友離她而去時,他傷痛欲絕,因為一個國立大學碩士女朋友代表了他的心理地位,當這個女朋友離開了,心理地位頓時崩潰。

一個麵店資深服務生,總是給客人一張晚娘面孔,因為服務生必須服務他人,代表社會地位低,他給顧客晚娘面孔,表示我懶得服務你,你還是要來吃,表示你需要我,為自己掙回一點社會地位。

五星級飯店的服務人員薪資不高,但是正職員工流動率還算穩定,這是因為在五星級飯店工作心理地位會變高。

一個創業的朋友想「要」覺得自己很強,因此都找比他弱的人入夥,聘請比他弱的員工,遠離能力好但可能讓他覺得超越自己的人,結果自然一敗塗地,顯現出自己更弱。

多數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卻不斷受到潛意識的「要」驅使前進,走向自己不認同的方向。

既然,「要」指引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因此,看清一個人要什麼,大概就看清他人生過半了;人總是如此清楚、明瞭、簡單啊!

在〈〉中有 4 則留言

  1. 退休高級公務人員,每天要妻子一早開買菜菜單給他,批了可之後,滿足並維持自己自我概念和維持心理地位

  2. 在给企业、员工培训辅导时,遇到困难走不下去时,告诉他们你们知道“要” 吗? 呵呵听懂、看懂的企业、员工。问题都解决了。 哈哈哈 老师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