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提出對川普提高美國進口關稅的意見,我跟他說,你不要有任何想法,因為任何想法都是不完整的,我還是寫一篇文章告訴你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吧,於是就有這篇文章的產生。
第一部分:經濟是什麼
想了解川普的關稅就要先了解什麼是經濟,經濟包含許多元素,這些元素是理解這次川普擴增關稅的知識基礎。
第一個元素:實體生產力
實體生產力是經濟的關鍵,實體生產力包含最基礎的農業、漁業、畜牧業、狩獵、礦業、建設與製造業,人類社會的幸福與否關乎生產力大小,當農漁業生產力提升,每一個人都能吃飽喝足;建設提升,大家有房子住;製造業提升,大家有物品可以使用。生產力有相互的關係,例如造船業可以提升漁業、製造農機可以提升農業等。人類在提升農業生產力之後進入城邦與發展文明,在工業革命之後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在中國工業化之後全球經濟大躍進,生產力是人類最重要的關鍵。
第二個元素:服務生產力
在實體生產力提升之後,只要更少人就能滿足多數人的食衣住行需求,再加上社會分工,如此就出現實體生產力之外的人口勞動力,這些勞動力許多開始從事服務業。服務業包含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理髮、金融、旅遊等,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地方,例如尼泊爾山區,雖然沒有實體生產力,卻能依賴高山健行和旅遊等服務業提升當地經濟發展。
第三個元素:交易
一個地方生產力過剩時必須依賴交易進行交換,否則過剩的生產力就沒有作用。交易促進生產力可以持續提升,並且加速分工,讓不同地區的人可以做擅長的工作,提高生產力再進行交換。有交易才能促進生產力的最大化。
前三元素
1760年代,從英國興起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人類的實體生產力。標誌性事件包括蒸汽機的改良、紡織業的機械化以及煤鐵產業的發展。這些讓英國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百姓生活也得以改善。19世紀初,工業革命逐漸擴展到歐陸和北美,促進這兩個地區的生產力提升。20世紀之後擴展到日本、亞洲四小龍,20世紀末與21世紀則是中國、東南亞、東歐、土耳其、印度,促使全人類生產力的提升。
為什麼中國生產力要到20世紀末才得以大規模提升,除了技術之外,最關鍵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和歐美進行交易。交易才能讓生產力交換,讓一個地區的生產力優勢得以最大化。
第四個元素:貨幣
交易會用到媒介是貨幣,如果沒有可信賴的貨幣,交易就無法進行。人類第一次整體解決貨幣問題是1944年7月由44個國家參與的布列頓森林會議,這次會議建立金本位,所有貨幣發行必須有足夠的黃金支撐,以遏止過度發行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但是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越戰高額支出,不得不發行更多美元,而金本位限制美元的發行,尼克森因此耍賴廢除金本位。
1975年,OPEC產油國成員國同意以美元交易石油,石油美元體系正式確立。石油美元(油元)的成立加上美國世界第一的國力,讓美元確立國際貨幣的地位,雖然有盧布、歐元、人民幣的挑戰,迄今美元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第二部分:世界經濟運作
世界經濟如何運作呢?
國家經濟如何成長
經濟的成長來自生產力提升,生產力要提升有許多重要因素,包含是否有相較其他地區更好的生產技術,例如日本有相較其他地區更好的工具機研發與生產技術,所以日本工具機是日本的重要出口項目。澳洲則是有更多的資源發展畜牧業,成為牛肉出口大國。
生產力要提升有時需要依賴大量資本購買生產機器以及擴建廠房,因此成就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錢人的資金得以投入資金提高生產力。
世界經濟移動
經濟移動來自生產力競爭,當兩個地區生產技術一致時,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便得以勝出。於是全球生產力從英國移動到歐陸,再移動到美國,之後日本和四小龍,之後中國。
政治干預
照理說,印度有發展經濟的絕佳條件。印度有足夠的低成本勞動力以及對全世界方便交易,尤其印度的英語能力在全球非英語系國家算高。事實上印度卻沒有足夠的生產力,這是因為印度的政閥和財閥掌握了印度資源,從中要求許多不合理費用,例如高昂土地成本、高昂運作規費,或是不足的基礎建設帶來的運作成本(因為稅金被貪污了,無法投入基礎建設),讓外國投資和製造業無法以低成本進入印度。政治干預是讓一個國家無法發展經濟的重要因素。
貿易與貨幣
由於全球化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分工與貿易越來越發達,每一個國家最終都必須做到貿易平衡。如果一個國家持續貿易逆差,就會產生貨幣持續貶值、外債提升等狀況,例如土耳其。而長期貿易逆差的英國,雖然狀似貿易逆差,但是隱形的金融服務業和海外投資收益彌補貿易逆差的支出,讓國家經濟依然平衡穩定。
生產力也支撐貨幣,而貿易平衡讓國家經濟穩定。如果超印貨幣,貨幣就會貶值,貨幣購買力會下降。如果持續貿易逆差,就必須超印貨幣,也會導致貨幣貶值。
第三部分:經濟健康的條件
一個國家或是全世界長期經濟健康的條件是什麼呢?
貿易平衡
對國家而言,很重要的是長期貿易收支平衡,如此才不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最終無力購買國外貨物;而因為全球分工的結果,很少國家可以不依賴他國貨物還能過上好日子。
縮小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越小,經濟越活絡,因為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消費力,遠少於龐大中產階層的消費力。
資本利得與勞務所得
資本利得如果高於勞務所得,就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提升生產力
必須提高而非抑制生產力,因此政府必須排除不利於生產力提升的因素,例如土地成本、資金成本、治安、政府規費、稅金、基礎建設、能源費用等。
第四部份:國際經濟現狀與川普關稅帶來的影響
美國經濟有其獨特性,這個獨特性對國際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這個獨特性的核心是美國貨幣的油元特性和國際儲備貨幣特性,因為許多國家用美元進行貿易交易,因此會做外匯儲備,多數國家認為美元儲備多多益善,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各國紛紛用貨物來換取美元,導致美國主要出口產品變成美元。例如2021年到2023年,美國3年貿易逆差約2.6兆美元,這3年美元淨流出去卻是4.5兆美元。貿易逆差的數字,都被美元出口抵銷了。簡而言之,美國根本沒有貿易逆差,加上出口美元,美國一直保持貿易平衡。世界各國拿貨物換取美元,以便可以和其他國家交易。
川普無法想像的是,長期貿易逆差不是全世界吃美國豆腐,而是美國吃全世界豆腐。
難道川普的經濟智囊團隊都是笨蛋,看不清這個道理嗎?或許也沒這麼簡單,因為對美國而言,這個情況存在長期風險。
美國這台印鈔機印錢購買全世界貨物,讓美國成為不事生產的消費大國,看起來很爽,其實存在長期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美國除了印錢,其他產業多數沒有競爭力,如果其他國家不用美元交易,不把美元當外匯儲備,美國經濟就會垮台,成為和印度一樣的窮國。這也是川普為什麼對金磚國家想要發行貨幣做出重大警告。因為,只要大家不用美元,美國就會淪為貧窮國家。
第二個風險是,美國經濟以美元為主,資本利得遠大於勞動所得,而且這已經是依靠政府養一堆閒人和社會福利才支撐的經濟,資本利得大於勞動所得會擴大貧富不均,讓美國社會產生動亂。
因此,美國需要製造業,需要達成貿易平衡,這兩件事情才能讓美國擺脫印鈔機角色,回到正常經濟發展。也就是說,川普想讓美國人不要再當世界米蟲,印錢換物品,而是想要加強生產力,成為負責的世界公民,並且減緩貧富不均的現象。
而這是有先例的,1983年美國政府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哈雷,對日本重機(700c.c.以上)課徵45%關稅,為期4年(原來訂定5年),1987年哈雷轉虧為盈,市佔恢復,成為美國製造復興的象徵。川普就想做這件事,只是這次不是為了一家企業,是為了全美國企業。
川普的休克療法
於是川普和川普的經濟團隊決定了休克療法,誰對美國貿易順差多,就多課稅,以平衡貿易。這就是4月2日關稅公式的由來,其實是為了平衡貿易逆差。
但是,這根本是休克療法。
美國企業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生產力,甚至變成有生產競爭力,在美國企業恢復生產力可以雇用更多員工增加家庭收入之前,美國百姓必須接受高關稅帶來的高物價,美國在長期貧富不均之後,截至2023年統計美國家庭有38%入不敷出,接下來的物價+關稅,將會讓更多美國家庭入不敷出,減少支出,甚至陷入破產困境。而消費力下降帶來企業收入減少導致股市下跌,又造成退休金帳戶收益下降,讓美國高齡人口消費力下降。美國將會面臨嚴峻的經濟衰退,這需要川普政府用更多補貼和振興政策來解決。
全球休克
美國從1975年來已經持續50年貿易逆差,簡單的說,美國人不負責任的瘋狂消費,帶來全球經濟成長。沒有美國人的消費,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將會放緩,甚至衰退。
但,這不是壞事,對地球而言,經濟快速成長破壞環境;對其他國家而言,努力生產去換取過多的美國紙鈔是愚笨的行為;對美國而言,喪失生產力,使百姓貧富不均加劇。如果美國可以提升生產力養活自己,對全世界都是好事,只是全球經濟要休克一陣子。
國家的對策
出不出口美國不是改善國家經濟的方法,想要提升國家經濟必須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達到國際收支平衡,杜絕腐敗,改善治安,降低貧富差距,提高就業率;管他什麼美國關稅。美國人關稅是美國政府對自己同胞收的,和其他國家沒有太大關係,除非一個國家必須為了貿易平衡增加美國貨物關稅。
一直想要增加出口美國是個迷思,為什麼要用生產力跟美國換紙鈔,而不是互換生產力而達到互惠呢?
企業的對策
川普的關稅帶來全球經濟規模衰退是必然的,因此,依賴出口美國的國家和企業經濟衰退也是必然的。企業必須有因應的準備,包含縮小規模、減少開支;如果要爭取美國市場,就必須到美國設廠;但是依然必須持續加強企業競爭力,因為經濟規模縮小後,整體產業將會產能過剩,必定有一些廠商會被淘汰,因此必須確保自己的公司不是那個被淘汰者。
結語
川普做了一件該做而沒人敢做的事,雖然我鄙棄川普對加拿大、格陵蘭島和烏克蘭的政策,但是這次提高關稅卻是正確和勇敢的舉動。只是,之後的經濟休克是川普可以承受的嗎?川普的關稅政策會不會再次轉彎?中國的反應會不會使中美兩國經濟兩敗俱傷?沒有人知道答案,就等待殘酷的好戲繼續演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