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人類社會:給下一個人類世代的備忘錄,第三章

3章:哲學、思想家與宗教對理想社會的探索

一萬年來,這個人類世代充滿暴力、殺戮、欺騙、掠奪、貪腐、壓迫他人、破壞環境等,導致許多人類生活並不幸福。2500年前一群稱為哲學家的人,他們認為要解決人類問題必須讓人類可以理性思考,因此他們試圖探索思考的方法,就是思考的方法論(methodology)。只要人類運用思考方法論就可以維持理性思維,讓人類與人類社會更好。

除了哲學家,在大約相同的時期印度和羅馬出現一些宗教家提出宗教見解,這些見解雖然多數是反理性的,但是他們的目的和哲學家一樣,希望可以創建更好的人類社會。在中國則出現一群思想家提出各自對人類社會的見解。

本章節在探索這三群人如何思考以及為什麼他們會失敗。

希臘哲學的起源

西元前600年左右,愛琴海上有10個有名的希臘城邦,這些城邦包含雅典(Athens)、斯巴達(Sparta)、科林斯(Corinth)、西頓(Sicyon)、埃爾弗斯(Eretria)、那克索斯(Naxos)、米利都(Miletus)、姆比多斯(Mycenae)、特萊斯(Thebes)、阿爾戈斯(Argos)。這些希臘城邦的出現已經是發明農業之後的8000年,城市出現之後的6000年。此時,希臘人得以在溫飽之後進行貿易、旅行和思考。

大約西元前624年至公元前546年之間米利都出現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據說泰利斯曾經遊歷埃及和巴比倫;根據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他準確預測到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發生的日全食。還能夠估算船隻離岸邊的距離,解釋尼羅河泛濫的原因,又能從金字塔的陰影計算出其高度。在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書《歷史》紀錄有人問泰利斯,「何事最難」,泰利斯回答:「認識你自己」。據說這句話是被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的三句箴言之一(其他兩句是「凡事勿過度」和「妄立誓則禍近」)。

泰利斯研究數學、幾何、天文、水文、物理、氣象、機械等,是希臘第一個被記載善於思考的人,後世尊稱泰利斯為第一個哲學家。對泰利斯而言,哲學是從自然角度解釋我們周遭的世界,讓人類可以更清楚世界運作的本質。

哲學的誕生

泰利斯之後,希臘城邦陸續出現許多熱愛思考的人,包含:

安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c.610~c.546 BC),泰勒斯的學生,他提出了更為抽象的概念,稱為「無窮」,作為宇宙的原始物質。他強調宇宙的變化是由一種無窮、不可描述的力量驅動的。

安納克西馬內斯(Anaximenes,c.586~c.526 BC),安納克西馬內斯主張空氣是宇宙的基本原素,他認為氣體的不同密度導致物質的變化。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c. 570~c. 495 BC),畢達哥拉斯是一位數學家和哲學家,他強調數字的重要性,認為它們是宇宙的基本結構。他認為世界的關鍵不是本質而是法則,所以「萬物皆數」。所以關鍵不是「人是什麼?」關鍵是「人如何運作?」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500 BC),赫拉克利特主張一切流動,認為變化是宇宙的基本特性。他引入了概念世界即火,表示火是宇宙的基本原素。

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515~445BC),巴門尼德反對赫拉克利特,主張存在是永恆不變的,並認為變化和多樣性是幻覺。

安納克諾(Anaxagoras,c. 500 – c. 428 BC),安納克諾引入了無窮分割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無窮數量的微小部分構成的。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c. 494 – c. 434 BC),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理論,認為地、水、火、氣是構成宇宙的四個基本元素。

蘇格拉底(Socrates,c. 470–399 BC),蘇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他的哲學方法以辯證法和倫理學為主,注重道德價值和個人德行。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 c. 460 – c. 370 BC),德莫克利特是古希臘原子論的奠基人之一,認為宇宙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

柏拉圖(Plato,429 – 347 BC),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的著作以對話錄為主。他建立了一個理念世界觀,認為真理和正義等概念存在於超越感官的理念世界中。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思想跨足形而上學、倫理學、邏輯學等多個領域。他強調實證觀察和邏輯推論的重要性,提出了他的「四因素理論」。

這群人被稱為古希臘哲學家。哲學家是指善於思考的人。哲學 philosophy 是由兩個字跟組合而來,「愛」和「智慧」。愛是指對某件事情強烈的渴望;智慧是指知識的正確運用;哲學家顧名思義就是追求智慧之人。

哲學家的相反是什麼人呢?我們可以用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 AD)對中國農民的觀察作為對比。

明恩溥說:「這些貧困無知的人,眼界就像井底之蛙,只能通過狹窄的井口看到一點光亮。這些人幾乎沒見過家門十里之外的樣子,他們不清楚外界人怎樣生活。他們除了維持生計的本能之外,對其他事物幾乎一無所知。」,這樣的觀察也同樣出現在中世紀(476~1000 AD)對歐洲農民的敘述。

哲學的本質

從字面意義來說,哲學的希臘原文是愛智。英文解釋大約如下,Philosophy = Love Wisdom,Love=Strong desire for a particular object,Wisdom= Correct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所以哲學的中文意義大約是「渴望並且正確運用知識」。

既然哲學本質是愛智,愛智就必須思考,希臘哲學家是一群熱愛思考和探索的人,他們把這樣的思考方式稱為哲學。

哲學的第一個任務是,探索思考方法,哲學家找尋 Methodology。Methodology這個詞可以在哲學中使用,特別是在討論如何進行人類探究、自然研究或理性推理的過程時。它指的是一種系統化的分析和理解知識、技術或理論的方法,因此與哲學有很強的關聯。詞源上,methodology 源自希臘語 “methodos” (μέθοδος),意思是「追求知識的道路」或「研究的方法」,加上 -logia (λογία),意思是「學科」或「學問」。所以,”methodology” 可以理解為「研究方法的學問」。這個詞是由「方法」和「邏輯/學說」結合而成。

在古希臘哲學中,對於知識的探索和如何獲得真理是核心議題,希臘哲學家們,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對於推理方法和辯證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使用的術語接近 “methodos” 來表示系統性思考的方式,例如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演繹法」和「歸納法」等思維方法。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許多思考方法,最有名的之一就是在面對一個議題時的反思態度:

  1. 找出一個被視為理所當然是違常理的陳述,例如:勇敢的行為意味著不自戰場上撤退,或是,有錢才是美德。
  2. 儘管提出陳述的人相當有自信,設想他提出的陳述是錯誤的,並找出在什麼情況下不正確。
  3. 一旦發現例外,原先的定義必定是錯誤的,或是並不精確。
  4. 最初的陳述必須細微到將例外考慮進去。
  5. 若是新陳述發現例外,就應該重複上述的過程。真理純在於不能被反正的陳述裡。

有了哲學方法論,哲學家把哲學思考方法用在兩個議題上一個是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主要研究和自然相關的議題,例如泰利斯和阿里斯塔克斯;另一個是人類哲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或 Human Philosophy),主要研究人的本質,以及人類行為應該如何的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美學等,例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至於亞里斯多德則在自然哲學和人類哲學都有眾多著作。

許多人以為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思考生命的意義,這是從19世紀之後對哲學的誤解;探討生命的意義只是哲學領域眾多議題之一。

簡單來說,哲學家有兩個任務;其一是創建一個最好的思考方法,其二是用這個思考方法去探索宇宙中的萬事萬物。

關於古希臘哲學家

如果深入研究每一個古希臘哲學家,就會發現這是一群很奇妙的人。

例如畢達哥拉斯提出「萬物皆數」,這是個睿智的發現,但是畢達哥拉斯也提出豆子像男性睪丸的謬論,他甚至認為地獄之門,所以不要吃豆子。

德謨克利特很神奇地提出原子和虛空(kenon)的理論,這個說法要到20世紀中葉才被證實。但是德謨克利特對空間的解釋充滿漏洞。

柏拉圖的觀點則是以歸納法為主,許多觀點違背今日的大腦科學知識。但是柏拉圖寫的「洞穴預言」,卻又和今日神經學的發現不謀而合。

亞里斯多德提出很多重要見解,但是也提出一大堆錯誤觀點,例如,他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並且天體圍繞著地球運轉。又例如,他認為物體的運動速度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即越重的物體下落越快。還有,他認為光線是由眼睛發出的,而不是進入眼睛。他認為視覺是由於眼睛發射出一種稱為”視覺火”的物質,它與物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進而使人們看到物體。

還有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前99年~前55年),他的原子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對於生命本質有許多錯誤理解。

關於這樣的矛盾,可以從兩個人對亞里斯多德的評價看到解釋,一個是二十世紀的哲學書作者杜蘭(William James “Will” Durant,1885年11月5日~1981年11月7日),他說:「因為沒有望遠鏡,亞里斯多德的天文學是一套不成熟的虛構故事。因為沒有顯微鏡,亞里斯多德的生物學始終徘徊於無止盡的歧途。」

另一個是柴勒(Eduard Gottlob Zeller),他說:「亞里斯多德必須在沒有鐘錶的情況下校正時間,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比較熱度,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觀察天空,在沒有晴雨表的情況下觀察天氣。」亞里斯多德的說法錯誤百出,但是在那個年代已經是不容易的成就了。

總之,這些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家有許多睿智的見解,卻也有許多謬誤的觀點。

為什麼需要哲學

前文提到這個人類世充滿惡行和愚行,其中許多惡行是因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的。哲學家認為要根除這些問題,人類必須擁有知識、熱愛知識,用知識思考,並且用知識解決問題。

瞭解自然哲學可以善用知識增加生產力,養活更多人,不會產生飢餓、爭奪或屠殺的事件。善用思考不會產生愚行,不會因為短期利益破壞自然。

如果哲學方法論被普遍認識和使用,人類的思考會更理性,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什麼是更好的生活,本文後面會解釋),也可以創造更好的人類社會,不會因為不受制約的人類思考特性造成個人的愚蠢和社會的混亂。而更好的社會能讓人類整體都有更好的生活,不會因為社會管理不佳,讓人民受苦。

古希臘哲學家提出思考的重要性,開啟人類邏輯思考,並且將邏輯思考廣泛用在所有議題,包含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西元前387年柏拉圖於雅典北方創建「學院」,後人稱為哲學學院、柏拉圖學院或是亞里斯多德學院,哲學學院成為希臘哲學家中心,讓人們可以學習和傳承思考的方法與內容。

至此,思考正式成為人類的重要議題,哲學家希望透過思考,創造更好的人生和更好的社會。

蘇格拉底擅長在與人對談中發問,就是要讓講者可以透過問題,發現自己的邏輯漏洞,培養他人的邏輯思考能力。柏拉圖進一步探索人類瞭解世界,以及如何管理一個國家,建立和諧的社會,一如他說:「在哲學家成為君王之前,城邦自陷其惡,永無寧日。」。亞里斯多德兼具自然哲學與人類哲學的知識,以破除迷信。盧克萊修更直接指出「一切有組織的宗教都是迷信和幻覺。沒有來生,沒有天使,沒有惡魔,也沒有鬼魂」。

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家相信透過哲學(探索知識),可以讓人類遠離愚蠢,發展更好的社會,讓人類可以更幸福、更有意義的活在世界上。

因為人類思考可以極端愚蠢或極端聰明,哲學家希望找到思考的標準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只要依照標準作業程序思考,人類就可以為人類自己和建立社會找到更好的解答。

古中國思想家

除了古希臘哲學家,在同一時期中國出現許多思想家,他們和希臘哲學家一樣在思考更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社會。這些主要思想家包含老子(約571 B.C.~471 B.C.)、孔子(551 B.C.~479 B.C.)、墨子(470 B.C.~391 B.C.)、孟子(372 B.C.~289 B.C.)、莊子(369 B.C.~286 B.C.)、荀子(313 B.C.~238B.C.)等。

中國思想家和古希臘哲學家的目的一致,但是他們有兩個重要差異,其一,古希臘哲學家重視思考的方法,中國思想家重視提出見解;其二,古希臘哲學家的思考議題兼顧自然與人文社會議題,中國思考家側重在人文社會議題。因此,中國的思考者稱為思想家,而希臘的思考者稱為哲學家。哲學家與思考家的重大差異在於,是否探索終極的思考方法論。

在創建理想社會上,老子認為要透過無為而治、寬容和慈悲。

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們要有禮、義、廉、恥,信守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維護君臣、家族、家庭的倫常。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節儉、尚工、明辨。

孟子承襲孔子,主張略有不同,包含人性本善、四端(仁、義、禮、智)、仁政、民主、教育。

莊子的核心主張是,順應自然、追求心靈自由,政治主張與老子一樣,無為而治。

荀子主張性惡論,人類需要透過教育、道德規範和社會制度的約束來約束人的惡行,才能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教化感化:荀子認為,通過教化感化,即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規範,可以使人們克制自己的惡性,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實現個人的完善和社會的穩定。也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規範,以約束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秩序。他認為人性自私,需要透過法律的約束來達到公正和秩序。此外,荀子認為天地萬物都受到天命的支配和管理,人們應該順應天命,遵守天道,以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古中國思想家與希臘哲學家目的一致,但是古中國思想家提出治理社會國家的方法各異。希臘哲學家則認為關鍵在知識與思考,他們透過哲學方法論思考,也相信當人類可以用哲學思考,便會有機會建立個好的人生或人類社會。

哲學家和思想家的區別

就哲學而言,已經發生的事情屬於形下,所謂形下即是事件、事實,確認的事情。例如某人竊盜,竊盜事件是一個事實。哲學家必須用哲學方法論去思考竊盜這件事,透過演繹和歸納,探索發生竊盜的因素、普遍性和防止竊盜的方法。思想家可以毫無根據的說:「聖人不死,大盜不只」,這樣的抽象歸納在哲學上即是形上。就哲學而言,形上必須由形下歸納或演繹而來;一個好的形上,可以解釋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事件;因此,形上要成立必須透過小心謹慎進行推論。而「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個形上結論並沒有任何形下的歸納和演繹,就直接被思想家提出。

思想家用模擬兩可的文字闡述自己毫無根據的見解,讀者見獵心喜,隨意解讀,這和哲學完全背道而馳。

宗教

三大宗教的目的很出人意外的,也是想要建立理想社會,如同哲學家和古中國思想家。基於同樣的理由,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不受制約,所以會有愚行和惡行,必須被引導或是約束。天主教認為必須引導人們向善,並且用紀律約束人類惡行;古印度教認為核心是善和知識;佛教強調四聖締、六度波羅蜜、八正道;伊斯蘭教認為必須政教合一才能達到制止惡的目的。

雖然目的相同,但是從一開始天主就和哲學產生爭議了。

天主教與哲學的糾葛

天主教源起於耶穌和他的門徒,一開始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一直到西元 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爾魯比季亞戰役中獲勝中,據說在一場夢境中看到一個十字架,並聽到聲音告訴他應該使用這個標誌來保護自己。於是,他在戰爭中使用了十字架標誌,取得了勝利。之後,他宣布皈依基督教,成為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3年發布了米蘭的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並結束了對基督徒的迫害;西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頒布了《塞薩洛尼卡詔書》(Edict of Thessalonica),該詔書確立了基督教中的尼西亞信經為國教。西元392年狄奧多西皇帝再次頒布法令,禁止異教崇拜,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唯一合法宗教。這使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中達到了主導地位,並正式成為國教。

西元527年就位的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是一位更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認為哲學家的思考對天主教有威脅,哲學家用理性邏輯探索知識,而天主教是非理性的;因此,哲學思考對人們信奉天主教產生威脅。西元529年查士丁尼一世關閉哲學學院,之後,由於天主教對哲學的排斥,多數哲學書籍也從羅馬帝國消失。

哲學追求理性思考;而天主教要求非理性的崇拜聖父、聖子、聖靈,哲學與天主教天生對立,當宗教成為政治正確時,理性的哲學就必須被消失。一如17世紀荷蘭籍葡萄牙裔猶太裔哲學家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主張,神學和哲學必須分開,特別是在閱讀聖經時。他認為,神學的目標是服從,而哲學的目標是理解理性真理。聖經不教導哲學,因此不能使其符合哲學,否則聖經的意義就會被扭曲。相反,如果理性屈服於聖經,斯賓諾莎認為,「很久以前普通民眾的偏見……將佔據他的理解力並使之變得黑暗。」

13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年,被天主教會認為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並將其評為36位教會聖師之一,又稱神學界之王、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認為天主教有哲學基礎,因此,他混合了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的原則,主張應該理性的思考並研究自然,就如同研究天主啟示的方法一樣。依據阿奎那的說法,天主透過自然給予人類啟示,也因此研究自然便是研究天主。而神學的最終目標,在阿奎那來看,便是要運用理性以理解有關天主的真相,並且透過真相獲得最終的救贖。他的主張被後世稱為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試圖融合天主教和哲學的做法。至於16世紀的天主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就比較直接,對於哲學的態度是強烈反對,他說:「理性是魔鬼的妓女,除了詆毀及傷害上帝的所說所為外,它什麼都無能為力。」

天主教與哲學的差異

天主教同樣要讓不受制約的人類創建更好的人類社會,但是觀點和希臘哲學家不同。耶穌用信仰上帝讓人民相信,然後用紀律約束信徒行為,希望透過約束而非知識,讓人類行為利他,促使人類社會和諧發展。

簡單的說,哲學家希望讓人類擁有知識和思考,透過理性思考做出理性行為,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天主教透過信仰,讓人類不用太思考,直接做出理性行為,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目的一致都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古印度教

古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宗教。古印度教相信梵(Brahman)做為他們所知世界的最高存在,相信阿塔曼(Atman)做為個人的靈魂,認為阿塔曼是永恆的、不朽的,與梵相通。古印度教教義主張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一部分的梵,因此在內在本質上與宇宙和其他靈魂相連。也相信輪迴(Samsara),認為靈魂會重新回到生物體;還主張靈魂可以得到解脫(Moksha)超越輪迴。古印度教建立一個世界觀,希望透過這個世界觀讓人們可以瞭解善(Dharma)和快樂(Kama)的重要性,以及用修行來得到解脫超越輪迴。

有趣的是,古印度教和希臘哲學一樣,非常重視知識,認為利他和知識是提升一個人最重要的方法,所以也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

古印度教也在設計讓人類社會更好的方法;和哲學一樣,古印度教也強調探索知識的重要性,這一點有別於天主教;和哲學不同的是,古印度教直接提出一個世界觀,而非和哲學一樣探索世界,再用建立世界觀。但是這在當時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因為當時的知識根本無法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既使在今日,人類科學對宇宙世界觀的瞭解依然只占真相的一小部分,古印度教乾脆先告訴他們認為的真相,再慢慢探索。

總之,古印度教想要透過知識、利他、修行、快樂和瞭解世界觀,讓人類從不受制約的思考和不受制約的行為中找到理性的思想和行為,以找到建立更好社會和生命的方法。再次,哲學和宗教(古印度教)目標一致,讓人類有理性行為並建立和諧人類社會,只是方法不同。

佛教的興起

佛教起源起源於印度,時間和古希臘哲學起源時間相近;佛教傳承自古印度較,比較像古印度教的改革者。佛教放棄印度教中「梵」的觀點,不再認定宇宙中有無上的「梵」。我們已經無法理解為什麼釋迦牟尼要放棄「梵」的觀點,畢竟,在所有宗教中都有類似梵的觀點。在中國稱為「上天」,在天主教稱為「上帝」,天主教的上帝也同時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唯一真神。放棄梵,會放棄價值的來源,使宗教不容易建立價值觀。不過,這已經是歷史謎團,沒有人能知道答案了。

釋迦牟尼認為人類必須瞭解四聖諦(苦寂滅道),執行八正道(包含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修行六度波羅蜜(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此才能有更好的生命和社會。

釋迦牟尼用八正道和六度波羅蜜的修行對抗人類不受制約的思想和行為,希望讓人類可以有更好的生命和社會。再次,哲學和宗教(佛教)目標一致,讓人類有理性行為並建立和諧人類社會,只是方法不同。

宗教的變質

所以宗教的關鍵和希臘哲學家、古中國思想家一致,在制約人類不受制約的思想和行為,讓人類用理性的方法生活,並且建立更和諧的社會。天主教用的方法是禱告、施捨、齋戒、懺悔和善行;古印度教用的是方法是知識、利他、修行、快樂和瞭解世界觀;佛教用的方法是四聖諦、八正道和六度波羅蜜。古中國思想家有不同見解,希臘哲學家則是哲學方法論,以及用方法論思考所得的各種主張。大家方法不同,目標一致。其中希臘哲學家用更多的精力在探索自然知識,以提高人類生產力,或是探索世界的真相。

可是宗教很快就變質了。

如果說宗教的基礎是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古印度教的「梵」、中國的「上天」、天主教的「上帝」,透過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建立價值觀,大家遵守這樣的基本設定進行思考和行為,這或許沒問題。

但是,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根本不會干涉人類事務;最終,宗教會落入人類手中,由人類管理和控制。很不幸的,當不受制約的人類控制宗教,很快的宗教成為人類演算法(人類演算法待後文解釋)的結果,人類的負面特質愚蠢、自私、不受制約這些因素也都進入宗教之中,當然正面特質也會進入宗教。但是這些負面特質進入宗教,使宗教建立人類理性行為和和諧社會的本質不復存在。

宗教是為了匡正人類的愚行和惡行,最終,卻是人類的愚行和惡行主導了宗教。

從羅馬時期天主教教宗就有許多負面事件,例如: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896-897年)被指控貪腐、虛榮和道德敗壞的教宗。他參與了一場稱為「卡多蘭議會」的腐敗選舉,並據說購買了教皇職位。

教宗約翰十二世(955-964年),被描述為放蕩不羈,有多種不道德行為,包括世俗化教會財產、沉迷於世俗娛樂和情色生活。

教宗奧爾良十世(1012-1024年),被指責為不道德和腐敗。據說他買賣教職,並將聖職授予自己的情婦的親屬。

之後還有14世紀販售贖罪券等荒唐行為。

在1209年到1229年的天主教和卡特理教派的宗教戰爭期間,同樣信奉上帝、耶穌的兩群人戰爭與屠殺不斷,幾十萬卡特理教徒被殘忍屠殺。

宗教本意是創建更好的社會,這些假宗教之名的貪腐、殺戮、斂財和宗教本意背道而馳,這是因為宗教由人把控時,執行的不再是宗教的本意,而是人的想法。原本要用宗教來匡正人類不受制約的不理性想法,現在卻是人類不理性想法影響宗教。

既使在比較少宗教戰爭的佛教,後世佛教徒也大興土木,修建釋迦牟尼不准修建的偶像。完全忽視釋迦牟尼的訓斥。現在的漢傳佛教寺廟越蓋越大,崇拜偶像,迷信,以及對大和尚尼姑的崇拜,完全是愚行的表現。這是人的思考,而非原始佛教的想法。

至於多數印度教就更慘了,變成極端迷信而已。

但是從6世紀查士丁尼一世之後,天主教成為西方主流思想,哲學家流離失所,哲學典籍佚失,古希臘哲學已經窮途末路,整個西方堅信天主教或是後來的基督教,而這些宗教都已經流為人類爭權奪利滿足私利私欲的場所,人類依然在黑暗中前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