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解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在看落落格後台時,發現許多人會看部落格中解讀心經的文章,我打算花一點時間重新整理,把這個印度男子想表達的意思和歷程解釋清楚。

版本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有許多翻譯,主要分成廣本和略本,廣本解釋了來龍去脈,略本篩去廣本的環境和人物細節,只說明教理。這次的解讀是廣本,就是完整的心經,廣本包含八個部分,分別是序、時、眷屬、因緣、問、答、順說、隨喜。

經名:般若波羅蜜多
般,是「正確」;若,是「了知」,也就是明白;般若合起來可以說是正確的知識。有人會說般若是智慧,這不是正確的,因為智慧的意思是「知識的正確應用」,般若並沒有應用的意思,因此認為般若「智慧」的觀點是「不般若的」。波羅密多,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就是「透過正確知識到達彼岸的方法」。
到彼岸的「彼岸」是什麼呢?多數人認為這裡所指的彼岸是「涅槃」,所謂涅槃是指跳脫六道輪迴的境界。為什麼要到彼岸呢?我沒去過,所以我也不知道答案?
我知道的是,六道輪迴是一種修煉,一個靈體從開始有意識到擁有人類等級的意識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以地球時間來算,可能至少要一萬年(或許更久);從人到可以自由移動的靈體又要花更多時間,所謂成為可以自由移動的靈體狀態就是涅槃,之後要不要進入輪迴就可以自己決定了。不過,輪迴當人是危險的事,因為輪迴為人時,如果一生沒有再度達到涅槃,有可能死後重新在六道輪迴,回不去原本的涅槃狀態。
如果彼岸就是涅槃,那麼經名就誤導了。經名是後人取的,所以文不對題。要進入涅槃,需要的不只是般若,還需要別的修煉。從觀世音帶進佛教的六字真言就知道,唵嘛呢叭咪吽(中文譯:整合知識和利他提升身語意),想要達到涅槃除了知識至少還需要利他。利他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利他是創建一個適合修煉的生存環境,狹義的利他是連結和愛,這兩項都不比般若簡單。
即使單指般若,心經內容也只是入門知識,離般若的境界還很遠、非常遠、非常非常遠,所以心經絕對沒辦法讓你波羅蜜多,心經只是到彼岸的第一步。

作者: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
釋迦牟尼稱觀世音是「善男子」,觀世音在2500年前是一個印度男子,而且他並非佛教徒,因為佛教徒指釋迦牟尼及其弟子,觀世音和釋迦牟尼存在同一時代,而且不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所以觀世音並非佛教徒。
觀世音不只非佛教徒,基本上觀世音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是指人以外的另一種組合。人,是身語意的整合,中文稱為身心靈。身是身體、意是意識、語是自我認知的表現;人的身體加上人的意識加上人的自我認知稱之為人,菩薩摩訶薩有人的身體,但是意識並非人的種類,自我認知也並非人;所以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並非一般所說的人,他是有人身體的非人。
那麼觀世音的靈體是什麼呢?這個容我保留秘密。

經文1()如是我聞:()一時薄誐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眷屬)與大苾蒭眾及大菩薩眾俱。(因緣)爾時,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如是我聞:我聽聞此內容。這個「我」是誰就眾說紛紜了,所以不在此討論;也不需討論,反正有人聽到以下內容就是了。
釋迦牟尼在王舍城鷲峯山道場,在此地的還有眾信眾和菩薩。那時,釋迦牟尼在打坐,眾人之中,有一個菩薩摩訶薩名為觀世音自在。觀世音已經行甚深般若波羅密照見五蘊皆空。

經文2進入正宗分:()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行,云何修行?」如是問已。
舍利子問觀世音,如果要學般若波羅密多,應該要如何修行?

經文3()爾時,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離諸苦厄。
觀世音回答,如果有人想要般若波羅密多(透過正確的知識達到涅槃),要先了解五蘊皆空,拋開苦厄。

經文4: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人,是身語意的組合,或說身心靈的組合。身是指身體,身體負責接受訊息,不過,身體只能接受部分訊息,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局部頻率的光,耳朵只能接受局部空氣振動頻率。其中,光、空氣、味道分子、神經傳導物質(識,情緒)表現的都是頻率,頻率來自粒子、原子、分子或分子組合的內含能量,能量是力載子,或是物理微粒展現的能量。這種能量表現稱之為「空」。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都是能量的表現,這就是「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為什麼重要呢?這還有更深的奧秘。
這些能量從受器(眼、耳、鼻、皮膚)進入大腦,在大腦轉換成電訊號,在視丘和附近的大腦區域重新造影和建構,這個造影和建構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的世界,是我們大腦中建構的「虛擬世界」。相對於虛擬世界,真實世界是物理世界,真實物理世界無聲、無色、無味、無觸感、無情緒,只有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組合和能量的表現。
要理解這一些,就必須有正確的物理知識,就是般若。

經文5: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我們見到的是「虛擬世界」,如果進入真實物理世界,這些能量(空)是守恆的、沒有感受的。從真實物理世界的角度來看,「虛擬世界」的老、死、苦、集、滅、道都沒有意義了,在虛擬世界的智慧(知識的正確應用),到真實世界都沒有意義了,這就是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想要到彼岸,第一件事是理解真實物理世界和理解之後帶來的思想和行為改變。
因此,心經就是在講,想到彼岸的第一步是透過正確的了知(明瞭知識、體會知識)理解虛擬世界是能量創造的,理解世界是虛擬的才能理解真實世界,從真實世界的觀點才能找到並達到彼岸。不過,再度強調,心經只是到彼岸的第一步。

經文6: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瞭解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真相後,心就無罣礙、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如此,才有機會究竟涅槃。三世諸佛能達到涅槃境界,都從這個基礎而來,所以以上所說,是最有效力的。
瞭解真實世界的本質之後,虛擬世界的智慧和價值就變得不重要了,想要達到涅槃,必須從真實世界的觀點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和修煉之道。而真實世界的觀點最基本的是唵嘛呢叭咪吽,整合知識和利他提升身語意,

經文7: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因此,必須把般若波羅密多做為志向。
前文用了許多「咒」這個字,咒代表我們要堅定意志執行的事。

經文8(順說/隨喜)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讚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具壽舍利子,觀世音自在菩薩,及彼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蘇囉、巘馱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牟尼從打坐狀態回復,說這樣講是正確的,大家皆大歡喜。

後記:
為什麼要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做最終解讀?
因為透過知識理解我們所處的其實是虛擬世界,是達到涅槃的第一步,觀世音想表達這一點,或許在那個年代少得可憐的物理知識基礎上,觀世音根本講不清楚。透過現代物理,我們才真正能說清楚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才能以物理世界為基礎開始修煉。這也就是金剛經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看得到虛擬世界的實相本質其實非實相,才有機會進入涅槃感受如來。
如果心經只是第一步,什麼是後續呢?下一步正是永續會的三個信念,利他、知識、愛,這三個是進入涅槃的必要條件,也正是唵嘛呢叭咪吽的本意。之後有機會再繼續闡述這三個信念。

在〈最終解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 7 則留言

    • 釋迦牟尼並不吃素,印度初始的佛教徒沿門扥缽,化緣得到甚麼食物就吃什麼。當然因為釋迦牟尼是王子,所以料想化緣所得食物應該還可以。釋迦牟尼有提出三淨肉的觀點。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基本上就是不見殺生,而且不是為你而殺的可以吃,當然釋迦牟尼並不鼓勵吃肉,到後期也經常勸弟子少吃肉食。

      在大藏經中提到:「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無病而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這個意思是說,吃這些東西是為了美味那不行,如果為了身體就可以原諒。

      漢傳佛教則是從梁武帝要求不得吃肉,當時因為佛教僧侶地位崇高擁有許多財富,於是經常沉溺於美酒美食中。梁武帝要修正這個風氣,下詔「斷酒肉文」,要求佛教僧侶不准喝酒吃肉,這項要求一直流傳至今。

      漢傳佛教之外的佛教徒多數仍吃肉。

      • 目前台灣的佛教多數都主張吃素,以及道教如有重大法會參加前都要茹素一週到法會結束,只知道吃素可以讓修行者不沾染已死動物冤魂纏身,這是真的嗎?
        假如是真的,佛陀為何沒強制要求不可食任何肉類,來隔絕任何動物冤魂纏身呢?
        (小弟越問越深了)

        • 不是冤魂,動物冤魂只會附在有連結者身上,頂多是屠夫,不是食用者。主要是動物身上的能量(氣),吃的人必須花一點力氣整合,雞影響最小、其次是豬,牛肉比較不容易整合。但是如果常吃牛肉就習慣了。海鮮的意識和氣都低,和吃素相近。
          道教修練吃牛肉會比較難以保持自身氣的純淨,所以會持戒幾天。
          吃素是為了環保,因為一塊地種菜能養活比較多人,和宗教的怪力亂神無關。
          吃素也為了慈悲,但是對動物而言,要脫離動物之路很遠,生與死的重要性比不上自由。自由和眷養的差異比生與死更重要。讓動物自由才是最慈悲的。
          釋迦牟尼提到禁止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是為了抑制生理報償,又是另一個因素。

          • 老師,一直很想再回覆,但回覆前我都需要自己不斷先思索問題本身,所以耽擱了一下。

            現在的我比較想理解的是,觀世音不是凡人所以他能理解物理世界的本質,但佛陀是凡人,他又如何能理解真實世界是由基本粒子所構成?這是有甚麼特別的修練法嗎?

            以及目前台灣佛教上,要如何以正確的觀念來看待呢?

            我本身是道、佛信仰,但無加入任何團體,因為一直以來我個人覺得加入這些團體反而容易讓人誤道!

  1. Kanlen 已經無法回覆,所以回覆於此。
    1. 沒有跡象顯示釋迦牟尼瞭解真實世界的本質。
    2. 台灣佛教界的迷信本質多於佛教本質。
    一切必須回歸科學,而科學必須了解科學的膚淺,並且整合不同科學。靜待我的下一篇文章吧,會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 理解,期待老師發表,更希望我自己也能藉由老師深入淺出的知識,進而透過思辨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

發佈回覆給「Kanle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