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癌症

本文由中美生醫團隊協助完成,特此致謝!

很多人以為癌症是現代疾病,事實上癌症最早的紀錄可能早至西元前2625年埃及古埃及第三王朝(Old Kingdom) 法老左塞的御醫和大臣印和闐(Imhotep)的手稿(沒錯,這個印和闐就是電影神鬼傳奇中復活的那一個木乃伊)。印和闐詳細描述胸部腫塊的症狀,然後在治療方法上寫著:「療法,無」。

癌症在現代以前的病例和其他疾病相較的確是稀少的,這是因為癌症在人體身上需要一段長時間發展,而1900年之前全球人類平均壽命大約在40歲以下,多數癌症潛在患者在癌細胞還沒發展完全之前就因其他因素死亡了。

癌症是什麼

癌症是指一群突變細胞群聚造成的現象,如果這群突變細胞不會四處轉移擴散,稱為良性腫瘤(此時一般還不稱為癌症);反之,如果這群突變細胞有四處擴散能力就稱為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在於突變程度不同,這個差異可能只是突變細胞發展時間長短造成的。我們把這群突變細胞稱為癌細胞。

正常細胞為什麼會啟動突變機制呢,關鍵在於誘癌因素,當正常細胞有了誘癌因素,就會開始漫長的突變旅程。

誘癌因素:啟動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的因素

人類壽命在20世紀有長足的延伸,導致癌症大量產生,醫學界開始研究癌症的成因。現在發現的因素至少有五項。

第一個誘癌因素:致癌物進入身體。美國抽菸人口曲線和肺癌人口曲線的比對可以顯示兩件事,其一是抽菸吸入肺中的物質是癌症的啟動因素之一,其二是啟動抽菸這個致癌因素到肺癌發生大約需要20年。有些老菸槍到高齡依然沒有肺癌,這可能因為他的身體可以把至癌物排出,或是雖然有誘癌因素但是其他未知的因素讓癌細胞沒有形成。

除了香菸裡的致癌物是肺癌的啟動因素,還有其他許多物質和癌症有關,現在知道的一級致癌物(一級致癌物指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包含大氣污染、黃麴毒素、砒霜、石棉、甲醛、酒精飲料、鹹魚、火腿、香腸、熱狗、臘肉、苯、煤煙、黃麴黴素、木屑、皮革屑、菸草及檳榔…等(以上誘癌物資料節錄自國際癌症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這些物質有些是我們主動食用,有些是被動吸入或接觸而進入人體。

顯然這些物質中的一部份進入人體之後無法被身體的循環系統排出,因而成為癌症的啟動因素。

第二個誘癌因素:異常能量。開創放射性理論的居禮夫人,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甚至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也是她造的詞。但是在居禮夫人的年代還不知道人體暴露在輻射中的致癌風險,所以常常隨手將裝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試管放進口袋,或是隨隨便便放在辦公桌抽屜裡。居禮夫人與她的女兒終日在實驗室裡與這些放射性元素相處,未做任何防護措施,最終兩人皆死於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

長崎大學原爆後障礙醫療研究所教授高村昇追蹤經歷廣島、長崎原爆受害者健康狀況變化,研究顯示,原爆受害者由於器官受輻射侵襲,像是罹患白血病(血癌)、膀胱、女性乳癌、肺、腦、甲狀腺、腸、食道、卵巢、胃、肝、胰腺等惡性腫瘤的風險相對增加。結論是暴露到100毫西弗(不包含自然背景輻射)為例,每100個人終其一生會有1個人發生輻射導致的癌症,輻射強度越高發生機率越高。(參考值: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劑量約7毫西弗)

誘癌的異常能量包含所有類別的游離輻射、紫外線(包含太陽輻射)、X射線、中子輻射、日光浴的太陽床…等(以上誘癌物資料節錄自國際癌症研究署)。

第三個誘癌因素:寄生蟲、微生物與發炎現象。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發炎現象是第三個誘癌因素,最為人所知的是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會造成胃癌,以及C型肝炎病毒或B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肝癌。此外,有喝熱茶習慣的日本、喝熱瑪黛茶(mate tea)的南巴西和烏拉圭、吃火鍋的中國,罹患食道癌的病例比其他國家更多。

這一類的誘癌因素還有感染泰國肝吸蟲、埃及血吸蟲、中華肝吸蟲、人類皰疹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一型、真菌…等(以上誘癌物資料節錄自國際癌症研究署)。

第四個誘癌因素:身體機能不佳。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乳癌及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另外有統計提到每周五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女性,她們患子宮內膜腺癌的幾率比達不到這個運動量的女性要低兩倍還多。而對乳腺癌來說,如果每周中等強度運動達不到90分鐘,患癌幾率是達到運動量者的兩倍以上。而最最不愛動的人,不論男女,如果每周連一個小時體育鍛煉也達不到,那患結直腸癌的幾率也會大大提高,至少翻倍。BMI超過30的胖子們,患食道癌、乳腺癌、腎臟腫瘤、胰腺癌、結腸癌、直腸癌的風險都不同程度的高於非肥胖人群。而女性肥胖者還會有患上卵巢癌和子宮內膜腺癌的高風險(以上這段文字找不到出處和統計方法,但是很多報導這麼寫)。此外,美國癌症研究院在 2007 年發表防癌之道的前兩項即是避免肥胖和經常運動(所謂經常運動指每日30分鐘,每周5日)。

第五個誘癌因素:壓力。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觀察精神壓力與罹癌風險的關係,調查10萬名40至69歲的民眾,前後共追查近18年、記錄3次壓力標準變化。追蹤發現,若3次壓力自評都是比一般人嚴重的高程度,罹癌機率比整體高出11%;總體而言,精神壓力越重者,罹癌機率比整體高出4~6%,且若將性別限定於男性來分析,更發現壓力越大的男性,癌症機率高出10%之多。在動物研究顯示,高壓力的環境,可能會讓癌細胞轉移的速度加快30倍。有些研究則顯示,壓力造成的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或俗稱「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加速癌細胞蔓延。

從癌症術後復健的成果也支持降低壓力有助於癌症復原,最早期的研究顯示,罹患乳癌的女性病人,如果參加支持性病友團體,統計上非常顯著地可以延長生命。後續許多研究推論,慢性壓力、憂鬱、孤獨感、缺乏社會支持,都會讓癌症病情更加惡化。

但是這個研究也有其他反證,Helsinki 健康研究所的Heikkilä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將以往的研究報告加以分析工作壓力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他們研究了從1985年到2008年丹麥、芬蘭、法國、荷蘭、瑞士、英國的116,000人,包涵各種獨立的前瞻性報告加以分析,結果在12年的追蹤裡有6000人罹患癌症,最多的女性是乳癌,男性是攝護腺癌,其次是大腸癌、婦癌等等,經過統計的結果工作壓力與癌症發生沒有什麼關係。

啟動突變

這五個誘癌因素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細胞被威脅。致癌物直接傷害細胞,例如石綿進入肺部會傷害肺細胞、紫外線傷害皮膚細胞、微生物傷害細胞、肝炎病毒傷害肝細胞、缺乏運動導致細胞缺氧、壓力使細胞端粒變短。細胞在面對威脅之後的反應就是突變,這些突變讓細胞變強壯,使細胞可以持續存活和分裂。因此,癌細胞的產生其實是一種細胞自我保護的表現,讓細胞變強,以對應外在的威脅。

我們可以用一個絕佳的比喻來說明癌細胞,正常細胞像是勤奮的農民,為社會提供糧食。但是當農民受到生命威脅,農民轉而武裝自己成為民兵,以對抗各種威脅。癌細胞這種民兵不會傷害自己的同胞,但是轉化為民兵的細胞就不種田了,導致原有器官功能喪失。所以肺癌病患並非因癌細胞攻擊肺細胞死亡,而是因為肺癌細胞喪失呼吸功能使身體死亡。癌細胞最麻煩的是會蔓延,就是這些民兵會把其他農民也變成民兵,使不同細胞都喪失原有功能,讓身體走向死亡。

所以,不要把癌細胞看成壞人、惡性腫瘤,癌細胞比較像是被逼入梁山的農民,只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武裝。

漫長的突變旅程,完成八個特徵

有了誘癌因素之後,細胞必須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突變成為癌細胞,麻省理工學院的 Douglas Hanahan教授和Robert A. Weinberg教授整理突變後八項癌細胞特徵,這成今天癌症學界的共識。以下是癌細胞的八個突變特徵:

1.促進細胞生長的訊息持續活化(Sustaining Proliferative Signaling)

2.逃避抑制生長蛋白的作用(Evading Growth Suppressors)

3.抵抗細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

4.癌細胞能夠永遠複製(Enabling Replicative Immortality)

5.促進血管新生(Inducing Angiogenesis)

6.腫瘤的侵犯和轉移(Activating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7.重整能量代謝之方式(Reprogramming of Energy Metabolism)

8.逃離免疫系統之追殺(Evading Immune Destruction)

正常細胞要經過2~40年(甚至超過40年)突變達成以上特徵,等到癌細胞發展壯大,罹癌器官就會因為功能喪失而導致身體死亡。

兒童癌症

兒童癌症的項目和成人不太一樣,台灣十大兒童癌症分別是白血病、腦瘤、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腫瘤、惡性骨肉瘤、軟組織惡性腫瘤、威爾姆氏腫瘤、惡性肝腫瘤及視網膜母細胞瘤。兒童癌症沒有經過幾十年的基因突變,因此可能原因包含

遺傳因素,在人類為數不多的幾個純粹的遺傳性腫瘤中,多數是兒童腫瘤,如視網膜細胞瘤、腎母細胞、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嗜鉻細胞瘤等。

環境因素,環境的污染使許多致癌物質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影響DNA的形成,引起細胞發生病變,造成日後癌變的發生。如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觸農藥等化學物質,其子女患白血病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放射線輻射,婦女懷孕期間若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進行過腹部X線照射,則其子女日後發生白血病的可能性要提高近10倍。

被動吸菸。孕婦無論是本人吸菸還是被動吸入菸草煙霧,其子女日後發生白血病或其他腫瘤的可能性要增高50%以上。

藥物。某些藥物也可使人體發生變態反應,中毒或免疫系統抑制等副作用,如某些保胎藥可致女兒患陰道腺癌或兒子患睪丸癌,一些抗癲癇藥物可令兒童患惡性淋巴瘤等等。

如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就形成癌細胞,就不用經過出生後多年的基因突變。

癌症的遺傳性

家族性癌症可見於多種常見的癌症,這類癌症占全部癌症的5-10%。例如家族中母親或姐妹罹患乳腺癌,當事人乳腺癌發病機率要比一般人高出3倍。如果父母患有大腸直腸癌,子女患上同類癌症的風險高達50%。如果家族中的近親有人因為抽菸而罹患肺腺癌,那麼其他成員罹患肺腺癌的風險要比一般人高出14倍,前台大校長楊泮池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找出基因「YAP1」出現變異者是肺腺癌高危險群,罹癌風險為健康人的5.9倍。如果2個或2個以上直系親屬患攝護腺癌,相對風險會增至5到11倍。

這是因為某些家族共有的基因在有誘癌因素之後更容易發展成癌細胞。

癌症篩檢

早期發現癌症的治癒率很高,這是因為癌細胞的八個特徵尚未發展完成,所以癌細胞尚未擴散。因此,一定要定期做癌症篩檢,尤其是有前文提及家族病史的人。

治療癌症

治療癌症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診斷和評估,現在主要治療方法有:

  1. 手術切除,手術切除腫瘤通常是癌症治療最先考慮的選項,因為這是根除固體腫瘤目前已知最好的方法。若醫師說「可以開刀切除癌症腫瘤」,這多半是指癌症屬於較早期階段。此外,選擇性前哨淋巴結摘除術(selective sentinel lymphnode dissection) 更讓癌細胞在初期擴散階段可以得到抑制。
  2. 放射性治療,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電磁波或帶電粒子束等放射線的高能量直接傷害細胞 DNA 而誘發細胞死亡。癌細胞於受到放射線傷害後會先嘗試修復 DNA 損傷,只有當損害過於嚴重無法修補時才會啟動細胞自殺程序,所以腫瘤不會在照射後立即縮小,而是數日至數週後才會顯現出效果。和放射性治療相近的還有伽瑪射線和質子射線療法。
  3. 化學藥物治療,化療藥物主要針對癌細胞不斷進行細胞分裂,染色體必須進行複製的特性進行攻擊:有些藥物透過抑制合成 DNA 原料(去氧核糖核苷)的形成;有些抑制合成 DNA 酵素的作用;有些則直接傷害 DNA 使其嚴重到無法進行細胞分裂;有些藥物雖不影響 DNA 複製,卻能阻礙染色體分配至兩個子細胞的機制(微小管有絲分裂)。上述藥物作用皆可阻礙細胞分裂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但這些藥物對人體其他正常細胞分裂亦有影響,因此副作用也不小。
  4. 各種免疫療法,癌細胞的特性之一是能夠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療法是讓免疫細胞能攻擊癌細胞。作法有許多種,包含阻斷癌細胞的免疫表現或是培養免疫細胞等。免疫療法至少包含藥物治療、細胞治療和疫苗治療,需要由醫生評估哪一個更適合。
  5. 各種標靶治療,阻斷癌細胞發展過程,讓八個特性無法突變完成。標靶治療更複雜,不同的標靶藥物針對不同癌症細胞特性,一樣必須經過醫師評估後決定採取哪一種免疫療法。標靶治療有些標靶治療是減緩癌細胞的生長、有些是阻止腫瘤血管新生、有些是阻礙荷爾蒙作用、有些是使癌細胞自殺;醫師在用藥前必須先以相對應的「分子檢測」(molecular diagnosis)(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方式,診斷病患癌細胞內究竟存在何種藥物的標靶,才能正確用藥,這就是醫藥界近來積極發展的癌症「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癌症的復健

治療癌症是醫生的職責,但是在手術、化療、放療等完成後的復健則是癌友自己必須做的事。癌症復健主要目標是解除誘癌因素,使癌症不再復發,復健有幾個重要的行動:

  1. 阻絕導致癌症的致癌物進入身體和遠離導致癌症的異常能量,例如戒菸、不吃加工肉品、少食用含化學原料的食品、遠離粉塵、遠離空氣汙染的區等等,如此可以阻斷兩個誘癌因素,使癌症復發機率降低。
  2. 攝取足夠非糖能量以加速身體復原。癌症治療之後身體容易疲勞,這可能是因為化療過程中傷害大量細胞所致,因此癌症患者在治療後必須補充足夠營養讓身體得以復原。但是癌細胞通常處於缺氧的環境,所以只能採用無氧發酵來產生能量,就像細胞在無氧運動時的代謝模式。但由於癌細胞發酵葡萄糖所得能量極少,大約只有正常細胞的5%,因此癌細胞必須吸收超量的葡萄糖才能補足所需能量。糖不是誘癌物,是促癌物,也就是說有了癌細胞之後,糖會促使癌細胞加快發展,因此癌有攝取營養和能量一定要儘量避開糖。
  3. 徹底治療發炎,這點可以解除第三個誘癌因素。
  4. 運動。運動改善身體機能,可以解除第四個誘癌因素。有一說是運動會增加身體中的氧氣進入,迫使癌細胞增加分裂速度,分裂速度過快癌細胞的八個特徵容易複製不完整,導致癌細胞容易死亡。癌友因為長期無氧呼吸,體內容易堆積乳酸(乳酸是無氧呼吸的副產品),過多乳酸堆積會產生疲倦感,此時癌友更要堅持運動,一方面解除誘癌因素,另一方面讓癌細胞容易死亡。此外,有一說是腳部浸泡熱水也會觸進血液中的含氧量,或許在運動之餘也可以嘗試泡腳。
  5. 補充益生菌。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化療會殺死許多腸道菌,人類腸道和腦有緊密連結,缺乏腸道菌容易讓癌友感到憂鬱,因此適當的補充腸道益生菌有助於抑制憂鬱。這也有助於解除第五個誘癌因素。
  6. 保持心理健康,這是針對第五個誘癌因素。首先必須放鬆心情、降低心理壓力,尤其是自己罹患癌症的壓力。用之前的比喻,癌友必須告訴民兵,現在戰爭狀態已經解除,請民兵卸甲歸田重拾農具做農夫。用輕鬆平和的心情面對癌症術後(或治療後)的生活,多運動,或是到郊外踏青健行,使身心都能得到更好的狀態。

以上,我對癌症的認知就是這些。三十多年來癌症一直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有些是源自於我們對癌症不夠瞭解而導致處理不當所致,希望這一篇有助於大家開始了解癌症。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大家自己治療癌症,癌症還是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與治療,但是希望更瞭解癌症會讓癌友與癌友親屬可以更從容正確應對癌症,以提高癌症治癒與復健的機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