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鹽與火,荷索的電影

我一直認為荷索最好的電影是他在1968年拍的「生命的訊號」,那是荷索第一部長片。後來荷索拍了不少好作品,像是1972年的「天譴」或是1982年的「費茲卡拉杜」,以及2009年的「爆裂警官」,但是這些作品並沒有像「生命的訊號」這麼具有戲劇張力。最近看完荷索的最新電影2016年的「鹽與火」,又是一部有趣的作品。

「鹽與火」描述在玻利維亞發現大地出現鹽化現象,這種鹽化現象正慢慢吞噬正常土地,範圍越來越大。聯合國派出三個調查員去玻利維亞勘查這個現象的嚴重性。

調查團的領隊是女科學家桑莫非,另兩個調查員,一個一路上想要和領隊打情罵俏,另一個一直想要儀器量測鹽化現象。這個角色設計可以看出荷索諷刺大家把災難看成數據和量測,或是根本漫不經心,而忽略了數字背後的殘酷現實。就像我們對1982年9月16日的貝魯特大屠殺,我們會看到數據,死亡1700人,但是真正身歷期間的受害者所遭遇的巨大恐懼和折磨卻是我們永遠無法透過數字理解的。

桑莫非下飛機之後就被綁架到鹽化區附近,綁匪曾經是企業執行長,他的企業是造成土地鹽化的元凶之一。他和桑莫非的對話中討論到一個議題,看一件事情的觀點和你的距離有關,不同的距離會看到不同的真相。這有點像戰地攝影家卡帕說的:「如果你拍不到好照片,那是因為你距離現場不夠近。」

我們總是離現場太遠,在遙遠的距離觀察和評論。但是,只有夠近的觀察才能感受到真相的震撼力。

綁匪開車把桑莫非載到鹽化區的中心,那裏有一個裸岩區,綁匪留下幾天的生存物資和水,以及兩個受鹽化現象影響失去母親,並且幾乎眼盲的孩子和桑莫非共處。

桑莫非體驗到鹽化區的死亡威脅,並且感受到在死亡陰影下和兩個孩子相處的感情。這是綁匪要做的事,讓桑莫非用最近的距離體驗鹽化帶來的恐懼和對有感情的人的不捨與關懷。

到這裡都還很荷索風格,批判人類對他人、對世界的麻木、冷漠和袖手旁觀。

接下來的情節就完全不荷索風格了,結局來個溫情喜劇,真是見鬼,荷索年邁之後竟然走向妥協的溫情主義;不像安哲羅普洛斯,死前最後一部電影依然狠狠批評希臘社會的價值觀。

我必須說這不是一部典型的荷索電影,典型的荷索至少要像「爆裂警官」一樣,充滿對社會價值觀的批判和反省。但是荷索還是提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讓我們思考,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夠靠近嗎?我們真正瞭解他人的苦難嗎?我們是否因為距離而忽視了世界面臨的災難,其中很多是我們造成的,並且正由其他人承受痛苦。

去旅行瞭解這個世界人類面臨的現況,走得夠近,你才會看到這世界真正的面貌。

在〈電影筆記:鹽與火,荷索的電影〉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