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前的奇幻手札,之四,生命的意義

這是我的第一篇奇幻小說,以紀念即將到來的52歲。

疑惑

本來我只是解讀心經,沒想到現在捲入一宗歷史懸案。我還有一些未解之謎,必須等待之後釐清。

一、如果有些寺廟的觀世音既不是觀世音摩訶薩也非菩薩,那麼是什麼?

二、如果觀世音和釋迦牟尼在鷲峰山見面是真實的,那麼穆罕默德聽到大天使加百列的聲音會不會也是真的?耶穌的故事是否也可能真實存在?

三、治療師到底是誰?

可是解答這些問題也不是那麼急迫,我必須繼續探索下一個議題。

生命的意義

如果生命在52歲結束,我的生命有意義的嗎?這是一個重要議題,我必須思索過去的思維經驗,我認為過去影響我對生命意義看法最重要的是電影和文學,就從幾部重要的電影開始說起。

柏格曼:第七封印 1957

7sealpost.jpg

第七封印是柏格曼的電影,1957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伍迪·艾倫曾說柏格曼「可能是自從電影被創造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

第七封印的劇情敘述瑞典騎士布洛克參加歷時10年的十字軍東征歸來,上岸不久死神來找他,要奪取他的性命。布洛克知道死神喜歡下棋,就誘惑死神賭一盤棋,如果布洛克贏了棋局就繼續活下去,如果輸了,就和死神走。

布洛克一邊和死神下棋,一邊繼續回家的最後一段路。

路程中布洛克看到黑死病正在瑞典肆虐,教堂怪罪並且燒死女巫,有些人自殘以贖罪,教士偷取死人財物,一般人則冷酷、通姦、欺騙、無知等。

布洛克在路上遇到小丑一家人,小丑跟著布洛克越過森林,在路上因為看到布洛克和死神下棋驚慌逃走。

最後布洛克回到城堡,在晚餐時被死神帶走。

對於十字軍的失望是布洛克信仰崩壞的開始,回到家鄉看到人性沉淪,教士怪罪無罪之人,人們用不科學的方法阻絕鼠疫,布洛克不知道人生還有什麼值得相信的。因此,當死神出現時,布洛克還不想跟死神走,他想要找出人生意義的答案。

在山坡草地上,布洛克和小丑一家人吃野莓、喝牛奶,此時,布洛克發現這是他想要保護的人的生存方式,一種有愛與善良的生存方式,雖然男主人偶爾會為家人偷點東西。因此,當布洛克知道死神也將帶走這一家人時,就決定犧牲自己來保護他們。布洛克故意輸了棋局,並讓小丑一家往反方向逃走,因為死神將會跟隨布洛克,如此一來小丑家人就可以沒事。

柏格曼在39歲拍第七封印,年輕的他認為生命的意義並非對上帝的信仰,這個觀點很重要,因為到19世紀,還是很多西方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實現對上帝的信仰。柏格曼接受19世紀科學與哲學的思想,懷疑上帝對生命的重要性。相反的,騎士布洛克願意為小丑一家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義似乎在護衛生命的美好,讓世界更好。

安哲羅普洛斯:永遠和一天 1998

永遠和一天

安哲羅普洛斯在永遠和一天展現了不同的觀點。這部電影的主角亞歷山大是一位詩人,他罹患絕症。醫生告訴他如果痛苦真的無法忍受時,一定得記得去找他。有一天亞歷山大決定要去找醫生住進療養院。或許他認為這一去再也無法回來了,於是他辭掉了看顧他三年的女傭歐拉尼亞,整理行李準備離開海邊的住處。就在他整理衣物時,卻發現了以前他的太太安娜寫給他的信,雖然安娜已經去世多年,但那封信卻使他沉醉在過去的時光。

亞歷山大走出海邊房子的門,走向沙灘;30歲的安娜在沙灘上,他們跳了一隻舞。這一段很經典,年老的亞歷山大,和已經去世的年輕安娜跳舞;讓回憶和現實交錯在一起。亞歷山大突然深深的感受到那一天。

劇情繼續發展;亞歷山大去找女兒,女婿告訴他已將海邊房子賣掉了,亞歷山大心情受挫不已。亞歷山大停車在藥房買止痛劑。在一個十字路口他救了一名非法移民的小孩,警察在追捕這些阿爾巴尼亞的小偷渡客,亞歷山大叫小孩上車,並送他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接著亞歷山大帶著孩子,想送他越過邊境,或是搭渡船離開,於是展開老人和小孩的一段旅程。

有一個電影橋段是亞歷山大和小孩一起搭公車;一群年輕人上了車,要去參加示威遊行,然後下車了;另一群年輕人上了車,演奏四重奏,然後下車了;一對熱戀的男女上了車,在車上親吻,然後下車了。這一個短短的片段,縮影了亞歷山大的一生,描述了他年輕時的政治熱情、愛情、嬉戲等。

安哲羅普洛斯描述了他對生命的看法,生命必須是豐富的,愛情、音樂、政治、嬉戲、熱情、流浪,並且要記住那一天愛你的人。生命的意義是熱情、是愛。

高達:狂人皮埃洛 1965

皮埃洛

高達透過狂人皮埃洛描述他對電影的看法,也描述他對人生的看法。高達對人生的看法是叛逆的、精彩的,和安哲羅普洛斯不一樣,他不悲壯,但是一樣強調了人生豐富的多樣性,愛情、仇恨、暴力、死亡、戰爭,淋漓盡致的發生。

溫德斯,巴黎德州 1984 和 慾望之翼 1987

330px-柏林蒼穹下

巴黎德州

對溫德斯的巴黎德州而言,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定義,而是被尋找的過程;重要的不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尋找生命的意義」。到了慾望之翼,生命的意義不是甚麼大道理,而是去體會和感受生命。溫德斯沒有答案,或許他認為過程就是答案。

上帝之後

歐洲在19世紀透過科學與哲學否定上帝在現實和科學上的存在,生命的意義變得模糊,到了20世紀這些電影哲學家紛紛透過電影表達出他們對上帝之後的生命意義的哲學觀點。我從大學就開始接觸這些電影,著迷於電影中的哲學意涵,我認為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又認為這些不會都是對的。

我在想,生命的意義是否包含了「第七封印」中捍衛人類生命的美好;「永遠和一天」中對社會和對周遭人的投入;「狂人比埃洛」的狂野豐富;「慾望之翼」的品嚐人生豐富細微的感受;以及持續「巴黎德州」的追尋之路。

我不知道甚麼是對的,我必須找出答案。

於是死亡前第二個嚴肅議題出現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這一生實現得如何呢?

我是誰

又到了治療師的時間。

在治療中我談起上述那些電影,以及電影中所探討的生命意義。我告訴治療師:「這是多神奇的一件事,這些和我不同時空的歐洲導演所拍的電影,和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觀點如此接近。」

治療師問:「你第一次看這些電影就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導演的觀點,對不對?」

我說:「是啊,這讓年輕時的我覺得自己是哲學天才。」

治療師說:「其實是因為你影響他們,他們延伸你的觀點拍電影,所以你當然熟悉這些觀點。」

我想治療師根本不可能看過這些電影,也不可能知道這些電影導演,就說:「您弄錯了,這些電影導演的年紀都比我大,有些電影甚至在我出生前就拍了。」

治療師帶著一抹神秘的微笑說:「是上輩子的你開啟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思維。」

<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